第一次在上海老城厢某个围合式院落里偶遇一口井,非常惊艳。自来水年代,还有在使用、活着的古井,这种岁月感在魔都并不多见。最近热播的《人世间》里常常有在排队井旁汲水的画面,老一辈的上海人也会回忆起在老城厢里排队打井水的“闹猛”,夏天用井水泡西瓜,透心凉的“色艺”。
于是,有意无意间开始搜集上海的古井资料。根据崧泽博物考据上海的古井历史:
年,松江天马乡发现了南朝古井。
年,安亭发现元代古井。
年,安亭双墩庙附近发现东汉古井,最神奇的是,井身由9节灰陶井圈叠加而成。
年,在崧泽遗址,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以及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说明了上海可能是最早发现储水技术的地区。
清代光绪元年,上海开始建设自来水厂,之前居民多为凿井引水。上海的地下水,由潜水和承压水组成,均储藏于沙和砾石的孔隙中,故称孔隙水。年,外滩第一代建筑的旗昌洋行内,开凿出第一口深76.8米的井,因为水质不佳,被废弃了。因为时人不知道,上海的潜水层埋藏最浅,在地下埋深0.5-1.5米;承压水则分布在地下25-米的埋深,一般承压水可以分为5层,只要打穿-米的顶板,第五层水压就自动上升到—10到——40米处,水质优良。年,上海开采深井水取得承压水成功。年,深井数为80口。民国33年9月,伪政府以时局为借口,鼓励大家挖井,上海出现挖井高潮。上世纪40年代,杨浦自来水厂因为煤炭不足,限制市民用水,于是,地方官员鼓励工厂、住户挖井取水。年,达到深井口,新中国成立后至年,扩展到口。
关于井的传说,有一则很奇妙。据上海通志馆编《保釐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与空间》,真武因主北方,所谓“北方黑帝,体为玄武”,而传统五行之中水主黑,所以需要水的情况下,大家都会想到真武。光绪五年()八月,障川门内失火,影响甚大,本地士绅们提议请真武大帝出来,在振武台下空地“凿井七口,上应列星,以厌火患”,就有了一处当时的名胜“七星井”。七星井周围又筑上墙,井上加护石槛,再于井的东北角建造一座亭子,专门供奉井泉之神。
还有传说,挖井要请风水先生择日期,时辰,位置方向才可以动工。现在流行一句话,古法制作,凿井也有古法,先储盆水若干在目标地附近,晚上观看盆中有大星异众者,凿井可得甘泉。老皇历里,还有卯不穿井,卯时是兔,挖井会惊动兔子,对财运不利。浦东陆家嘴陈桂春老宅建筑在大天井中有口井,六角形井栏,学者尹文认为,天上泉的雨水和地下泉的水可以循环,天地合一之意。民间说法:上接甘露,下接地源,财源不断。
在上海的老城厢乔家路上,据说曾经有明代古井三口,两口早已填埋,还有一口也被封口。有原住民回忆:“九间头”里曾有一堵白色的高高的照壁,还有一口古井。现在,那口古井也不见了。
据说,天灯弄书隐楼西墙外有一口宋代井,井栏八角形,青石雕成,每边各有横直线两道,井口小,腹大若水盂。书隐楼内部还有三口明代水井,保存完整。不过,老城厢原住民王安宇老师找了很多次,也没有找到书隐楼西墙后的宋井。老城厢里消失的古井有许多,原广福寺旧址内和薛弄底街40号也曾有古井,现在都已消失。
现在上海市区内,保存良好的古井,也许要算瑞金宾馆里淡井庙的古井,这里的井水曾经淡而甘冽。这口古井颇有来历,古上海县靠近海,水咸,当时能挖掘出一口淡水井对百姓的意义重大,何况,这口井还被赋予传奇,据说井水可治病。现代人虽然觉得不可以思议,但是庙以“淡水”为名,多少说明了淡水井在当初的地位。见下图:
和淡水井相比,芦浦沸井浜,即静安寺现址的涌泉井,又名“应天涌泉”古井也是传奇,它属于沸井。古静安寺处在地热异常区,因为地质原因,隔水层顶板被破坏,承压水自动上升,形成离地数尺的沸水。现在上海高楼建筑多,地下土壤和岩层分布都受到影响,沸井涌泉的景观也就消失了。
龙华古镇老街龙华古寺的山门两侧也曾有两口井,一清一浊,阴阳二井。人称明月双井。清代秦荣光有诗云:邑中文笔塔为峰,修卜登科喜气浓,一浊一清门外井,旱年不涸螫神龙。
原法华镇路65号的翠竹庵曾经有苍松和古井。此庵民国时期还有香火。明代有诗人曾经歌颂此井:“偶来松下汲,石井云深处,湛然无盈亏,甘芬自相注”。
上海人熟悉的豫园也有一个古井亭,亭中的井却并非豫园老物,从江湾原来道家景德观山门右侧明代嘉靖三十六古井栏,井内还曾经出土韩世忠的行军瓶,年移豫园。
井对于上海百姓来说,自来水普及之前,一直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古代上海县城,虽然浜河纵横,不过后来河浜日益浅窄,乘潮取水,又“浊不堪饮”。据《南市故事》一书中记载,上海城隍庙门前以前有一口井叫“公井”,为何叫公井?因为附近的权贵曾经想霸占井为独用,百姓不得不通过打官司争夺使用井水的权利,后被官府判为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公井”。
在进贤路上,一座市中心罕见的江南围合式院落里,笔者看到了一口古井。院子里的居民告诉笔者,造房子的时候就有这口井,至少有百年历史,即使后来有了自来水,因为出水小,大家还一直使用井水,直到10多年前,因为窨井的水污染了井水才停止使用。如下图:
上海早期的围合式院落里一般都井。吉安路号,院落里也有一口井,原摄影记者竺钢年带我们去拍摄时,居民依然在使用中,井水主要用来洗衣服、拖把等物。可惜现在此地已经拆迁。见下图:
丹凤路与方浜中路上的古井,据说为宋井。不过,现在“丹凤井”字体很新,井体估计为后来重塑。见下图。
中华路原茶叶公所旧址的院落外有一口古井,据年就搬迁到这里居住的住户说,他搬来的时候,这口井就已经在,并且已经废用,井上上面压着同样有历史感的石盘。见下图。
图片由吉励提供
迎勋北路号里的井。现在这一带已经拆迁,摄影师为这口井留下了最后的镜头。
如果足够细心,在上海马路和弄堂里都会偶遇井,吉安路上的井。
正在拆迁中药局弄,一口古井成为孤独的记忆。
梦花街号是梦花街上的“名宅”,希孟庐。这口井,据居民回忆,应该是20世纪三十年代建造房子时就有了。居民回忆道,这口井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一直用来冰啤酒和西瓜,后来怕窨井水污染井水才慢慢停用。
先棉祠弄47号里,一位92岁的老太太告诉我们,她15岁搬到这里,大家伙一直在用这口井,主要用来洗衣服,夏天冰西瓜等。这口井的历史并没有房子长,是备战备荒年代居民自己挖的。
据一直从事上海城市考古的吉励回忆:赵家宅路45号的这口井颇有故事。这里没有搬迁时,他曾经访问过原住民,一位老爷叔告诉他,这里附近曾有幼儿园,有一次,一个小孩掉到井里,是爷叔急中生智用脚夹住孩子的头,把孩子提了上来的。虽然这里已经人去楼空,井的故事却永远留在大家的心里。
现在已经人去楼空的木桥弄,糖坊弄的井,居民已经搬迁,那些和井有关的故事也永远消失了。
仪凤弄号的院落里有一口井,据说在备战备荒时期,当地居民们亲自挖井,“挖井的时候,我才5岁,还帮着大人搬运泥巴。现在我已经50岁了,这口井我们一直用来洗衣服,洗拖把,还是有感情的”。
大境阁里的古井历史悠久,明制,虽然现在已经不用,但井古意盎然,和井上方的“信义千秋”四个字一样每每都能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其实不仅仅在老城厢,下图中的茂名北路弄和江湾镇河滩西都有还在使用中的井。也许,比起自来水,井多了一份触手可及的亲切。
本文参阅崧泽博物馆讲座《上海水利史话》《保釐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与空间》(文/胡钰沛图/王安宇竺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