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白雪
如何在解决农户清洁取暖的同时,大幅减少污染源排放,使乡村更绿色更宜居,是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以下简称“CTeam”)过去几年来在陕北农村试点“绿色乡源”的出发点。据了解,CTeam是由万科创始人王石联合众多企业家和公益人共同发起的应对气候变化公益机构,陕北项目点是从农村采暖角度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的落地点。
陕北南沟门村清洁取暖出尝试
传统燃煤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其中黑碳的全球升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数百倍,这也是CTeam四年来始终在陕北农村探索清洁炉灶项目的原因。
据了解,延安市甘泉县南沟门村的居住房屋多为窑洞,这既是陕北传统,也因其冬暖夏凉的特性为村民所偏爱。每户都有多口窑洞,多采用室内炉灶燃烧玉米芯子配合燃煤进行取暖和做饭。
去年采暖季开始前,CTeam联合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向项目点南沟门村的10户试点农户发放生物质燃料及配套炉灶,并进行24小时实时空气质量监测。
生物质专用炉灶不能烧煤,从而节约了农户的买煤费用。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质炉具燃烧生物质成型燃料,这些燃料由农林剩余物制成。今年取暖季已经开始利用当地的秸秆和树枝等农林废弃物。制成生物质颗粒料,既实现了清洁取暖,也缓解了当地的秸秆处理难题。生物质颗粒料燃烧后的灰烬还可以作为有机氮肥还田,提高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
在南沟门村郝大爷家,窑洞里睡觉的大炕连着烧火做饭的锅灶,每天做饭时的热气能给窑洞带来些热乎气。烧煤采暖季为了省煤,不算太冷的日子里,郝大爷家不再单独烧煤取暖,做饭的热乎劲儿就凑合了。郝大爷不善言辞,老伴白大妈却能说会道:“我怕热,不愿烧太热。以前每年烧3个月煤,要多快钱呢。现在有了新炉子,就好了。”
郝大爷和白大妈两人开着三轮车领取了生物质炉具,还特意向现场指导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宇光了解炉具的投料方法、注意事项,特别是如何避免一氧化碳超标——“睡前烧一把,熄火再睡觉”。
最初郝大爷只是因为生物质炉具可以不烧煤,省了燃煤钱而高兴,用上了新炉子后才发现家里干净多了,也没有了原来呛人的烧煤味儿。六十多岁的郝大爷说,这是他经历过的最干净、最暖和的冬天。
绿色乡源经验提升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周宇光表示,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即使是有补贴的情况下,决定农村地区百姓取暖方式的因素依然是成本。那么,在进一步要求清洁的背景下,还是要注意做好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当地情况使用的清洁取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生物质燃料的优势也被逐渐体现出来。因为生物质的本质是太阳能,从它形成到作为燃料使用的过程中,总体上没有碳排放的净增加。另外,周宇光认为,农村的清洁取暖是实现农村能源革命的短板之一。所以,希望后续能够进一步加大对生物质清洁取暖的技术和规划研究,以更好地促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去年试点的成功促成了CTeam和创蓝清洁空气联盟。他们与甘泉县石门镇政府、南沟门村委会也达成了共识,在南沟门村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试生产。今年夏天,试生产成功后,南沟门村的青壮劳力高亮和罗云夫妇在村委会和项目组的支持下,在自家院子搭建了秸秆加工点,负责今年冬天免费为村民加工秸秆。“这是当地促进社区发展的创新项目,帮助当地政府和农民解决秸秆污染和清洁取暖问题。”周宇光表示。农户可以把自己的秸秆运到加工点,置换生物质颗粒料,置换量达一吨之后可免费领取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资助的专用炉具,解决冬天采暖问题。
如今,南沟门村45户农户已经用上了安全、清洁的生物质炉具。项目组和高亮夫妇在取暖季结束后将评估秸秆加工的运营成本和用户反馈,为后续创造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打下基础。
在周宇光看来,生物质采暖模式中,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如何确保原料能够可持续地获取。周宇光介绍,经讨论,最终确定的方案是,由村镇一级挂帅,确定秸秆还田和离田的量,并且明确,根据各户送来的秸秆等原料量,取走加工好的成型燃料;与此同时,配备小型燃料成型机,选择有热情、有干劲的农户负责生产;在炉具的配备方面,通过项目资金购置的炉具优先向贫困户、低保户发放。
绿色乡源清洁取暖项目是一个示范性项目。现在看来,合理使用农村的秸秆等废弃的生物质原料,通过低成本的加工方式,以及高效清洁燃烧炉具,可以有效降低散煤燃烧取暖带来的温室气体和PM2.5排放。同时,因为其成本可接受,从另一个角度提升了清洁取暖在陕北农村的可及性。周宇光认为,若能够在我国广大北方农村地区复制推广陕北项目可持续的清洁取暖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完成工业领域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在农业农村领域减排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目前全球还有数十亿人使用固体燃料做饭、取暖。因此,绿色乡源项目的有益经验未来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活能源清洁化方面发挥更好的效果,提升各国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