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江,润育一方水土。
一条江,串起一路风景。
对洪雅人来说,如果云端之上的瓦屋山是父,那么,自西而东穿境而过的青衣江,便是千百年来令洪雅人深深眷恋的母亲河。
记不清多少次,我站在玉屏山盘角嘴极目远眺。青衣江如玉带绕过坝子,流过村庄,流过县城,流向远方。两岸青郁郁的山,缀满绣堆的原野,生机勃勃的田地,以及绿树簇拥的村庄。按下快门的一瞬,我常常被一种东西感动,那就是,一条江以她的博爱滋育沃野千里,一脉水以她乳汁般的甘泉孕润一方风物。青衣江,又何止是洪雅人心中的母亲河!
青衣江,自巴朗山与夹金山谷出,汇宝兴大渡水、天全川水、雅安周公河、名山青衣水及洪雅花溪水,下飞仙关,越竹箐关,穿洪雅,过夹江,在乐山汇入大渡河。青衣江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急湍,出竹箐关入洪雅境内,两岸山势渐平,江水舒缓,中下游一路平铺,细淌慢流。有着年古老历史的洪雅,就在这在一江碧水滋润下,绵延、繁荣,生生不息。
我常常在雨后初晴的清晨,一大早开车登上玉屏山。盘山路弯来拐去,挡不住登高望远的诱惑。盘角嘴观景点,即林场工区所在地,是远眺青衣江的最佳位置。这里座西向东,正是逆光。架好相机,往往天色未亮,天空呈现黎明前的蓝,田野村庄朦朦胧胧。就这样慢慢等待,等待太阳从东方一点一点升起,把彩霞洒满天空,照亮平坝山野,映红青衣江水。再看薄雾笼罩的村庄一点点苏醒,缭绕出温暖的饮烟,直至有农人荷锄田间晨作。影像和诗意,已然在心中涌动了。
青衣江古称若水,也称平羌江、羌江、雅河。青衣江之名,源于青衣神。据传,蚕丛的祖先系五帝之中的颛顼。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蚕丛巡行乡野常着青衣,故被人们呼为青衣神。蚕丛见蜀地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当时蜀地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羌人(也称邛人)。古羌人以羊为图腾,栽桑养蚕,淳厚质朴。蚕丛死后,羌人们悲恸万分,将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他们仿照青衣神之衣着,穿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以为永久纪念。
关于青衣江的得名,相比史料记载,我更喜欢美丽的神话。在青衣江中游槽渔滩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玉女,有一天到青衣羌国游玩,看到沿江两岸百姓缺衣少食,民不潦生,于是下到凡间,教百姓栽桑养蚕,并与当地一勤劳的小伙结为夫妻。玉帝得知后,大发雷霆,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玉女。玉女不愿离去,投江自尽。一袭青衫,将江水染得碧绿。人们为纪念玉女,将这条江称为青衣江。站在青衣江边,我常常沉醉于美丽的传说中。那盈盈清波,不正是玉女轻舞的水袖么?
在槽渔滩景区上段,有处江心小岛,叫龟都府,传说这便是当年的青衣江离堆,它与嘉陵江离堆、都江堰离堆、乐山市乌尤寺岷江离堆,合称四川内河四大离堆。离堆旁的山,便是“砍断山”。关于“砍断山”名称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处说法:当时,成都、灌县一带经常遭遇洪水灾害,朝廷派李冰前来治水。天庭听闻这一消息后,发现洪水灾害是孽龙造成的,为了助李冰治水,天庭特派二郎神从灌县出发一路搜寻,在雅安水口乡寻到了孽龙。孽龙发觉二郎神到来,立即就朝名山河逃跑。二郎神穷追猛堵,孽龙掉头又朝水口逃跑。二郎神提起宝剑用力砍去,宝剑没砍着孽龙,却砍在了河边的一座小山上,小山被砍成了两半,而砍断山之名也由此而来。至今,当地百姓一提起李冰,还能顺口唱出“当年秦太守,曾此凿离堆,两水若飞去,孤峰独上来”的古代民谣。
与玉屏山遥遥相对的竹箐关,是观青衣江的又一高处。此处山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不仅是当年茶马古道必经地,更是洪雅的西大门。上世纪90年代,洪雅县在竹箐关下修建了槽渔滩电站,筑坝蓄水,形成自然库区,名青衣湖。又利用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建成槽渔滩风景区。一入景区,沿6公里长的桫椤峡上行,但见两岸青山拥一湖碧水,江峡风光奇丽,更有鹭鸟飞舞,渔船点点,可谓两岸翠色连天秀,一江碧水遍地幽。
青衣湖,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下,演变出多样的风景。湖面位置较低,太阳被左岸的山峦遮挡,太阳照过来较迟。由于植被丰富,湿度大,这里总是水气氤氲,山雾漫幻。特别是清晨升温时,水雾随着气温的升高不断变幻,在江面上描抹出浓浓淡淡的景致来。每天清晨,湖上都有三两忙碌的渔船。雾中的小舟,岸边亭子,与远处朦胧的山色组成一幅幅唯美的画。而芙蓉水榭,更像是一朵漂浮在水上的莲花。而这一切,让我痴迷流连,以至魂牵梦萦。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青衣江是洪雅上达雅安下通乐山的主要航道。茶叶运至雅安汇集进藏,大米生猪运到乐山,又从乐山运回盐煤。繁忙的水运,在沿江催生出不少古镇、老码头、渡口,洪雅境内便有罗坝古镇、止戈古镇、三宝古镇,及南坛水码头、大小孙渡、马河渡、高岩渡。随着时代变迁,陆路交通逐渐替代水运,青衣江水被隔断,建起了电站。当年的古镇码头渡口,渐渐人声稀疏,只留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光亮的青石板,收藏着远去的哨声和曾经的喧哗。
而今,临江之城洪雅,引青衣江水入城,造田锡水景公园。活水清流,穿城而过。两岸绿荫掩映,市民悠闲慢步,其乐融融,自成一景。盛夏的青衣江畔,凉风习习,鹭舞汀渚,纳凉休闲的人们,或临水闲坐,或游泳亲水,享受着一脉江水带来的福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昔时蚕丛教民栽桑,而今瓦屋青衣已改模样。青衣江两岸,已是山青水绿,生态和谐,百业兴旺,黎民富庶。
青衣江,那一脉深情的绿水,年复一年,润物无声,径自东流,亘古未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