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打篮球比赛啦!”“太好了!我们有专业篮球老师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小学的孩子们,一见到“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简称“篮球季”)支教志愿者,个个兴奋得手舞足蹈,欢呼起来。这样的场景,在年“篮球季”春季支教的多所项目校上演。

年9月,平洋(左一)前往丹江口市三官殿镇参加姚基金慈善赛支教

“篮球季”的故事要从年讲起,汶川地震后,姚明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创办“姚基金”,为地震灾区援建希望学校。随着“硬件”的逐渐完善,这些学校对“软件”的需求逐渐显现。年,姚基金决定把业务重心转向支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次年夏天,首届“篮球季”正式启动,包括姚基金援建的希望小学在内的46所学校,以篮球为载体,通过志愿者支教、集训及联赛等方式,让更多乡村地区孩子因体育而成长,因运动而快乐。

自启动以来,“篮球季”深受各地的欢迎与好评,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教育公益组织和乡村学校,呼唤“篮球季”能够落户本地区,让更多的学校参与,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截至年底,“篮球季”已连续举办十届,与全国39所高等院校合作,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所学校,近万人次的乡村地区青少年从中获益。目前,“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已经成为新时代希望工程“素质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教志愿者无疑是“篮球季”最重要的参与群体,他们由来自全国各地体育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姚明认为,这些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如何把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给青少年,而乡村学校,恰巧缺少的就是像他们这样学体育、懂体育,满腔热情的优秀青年。为了亲身体验支教志愿者的感受,年3月,他到四川广安白市二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支教。在两周时间里,他深深体会到做好乡村教育的不易,也让他对体育的教育价值有了更深刻理解。

如今,姚基金的支教志愿者,已从最初的一年47名,发展到今年即将突破名。截至年6月底,累计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前往乡村学校支教。很多大学生连续两年报名支教,有一位广西的志愿者甚至四年中三次报名参加支教,这种“上瘾”行为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体育价值的认可,对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志愿精神的追逐。平方米的篮球场,成为这群有志青年以体育人、教学相长的广阔舞台。他们为乡村孩子们点亮希望的同时,也为自己的青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今年7月23日,姚明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上发言呼吁:“体育既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组成,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代青年,正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建设更加包容、美好人类社会的生力军,我们诚挚地期待你们都能认可体育重要价值,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如果有机会,也希望你们能像姚基金青年志愿者一样,把体育的快乐带给更多的孩子们,与我们一起努力,以体育人。”

李佳渤(6号)和丁佳诚(8号)通过配合进行抢断

而就在此时,年“篮球季”项目春季支教活动也已启动,来自云南、湖北、湖南、甘肃、陕西5个赛区、7所高校共名志愿者带着使命和希望,奔赴五湖四海,深入高原深山,他们正带着满腔热情,用自己的专业,为乡村孩子们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

赵国琛:“希望体育精神能始终伴随他们”

每天天不亮,赵国琛就会被他的队员们叫醒。他来到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四庄中心完全小学支教已经近20天了,自从开始带孩子们篮球训练,每天早上的拍门声总会比手机里的闹钟早半个多小时响起。

“老赵,快醒醒,该起床了,去训练啊!”“快起来,别磨蹭了!”在孩子们不绝于耳的催促声中,尽管离训练还有将近一小时,赵国琛还是迅速起床、洗漱,和孩子们一起吃过早饭后,来到操场开始一天的训练。

赵国琛是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三学生,当他在校园里看到招募“篮球季”公益项目的支教志愿者时,经常在假期兼职篮球教练的他毫不犹豫报了名。他的初衷很简单,从小就是篮球迷的他,五六年级那会儿就喜欢打篮球,后来因为篮球成就了学业,“希望这些孩子像自己一样,在无忧无虑的年纪享受篮球的快乐”。

来之前,赵国琛曾想象过可能遇到的困难,“我来之前就知道,乡村小学可能没法跟城镇相比,但真到了以后发现,不仅是硬件,很多问题都比我想象得难多了。”

根据学校安排,赵国琛一开始的工作是给五六年级上体育课。第一次上课,他来到操场——一块由两片篮球场组成的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开始向学生发出口令,“按你们常规的四排站好”,谁知所有人都一动不动。不懂口令、不会排队、不懂“稍息、立正”,没办法,第一堂课只能在排队和教授简单口令中度过。

后来赵国琛慢慢了解到,学校缺乏体育老师,经常由语文、数学老师代课,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是常事。他发现,体育课的缺失影响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跑两圈、做30个蹲起,很多孩子第二天就腿酸得走不动路。

“我真的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且我能看出来,孩子们喜欢篮球、喜欢上体育课。”赵国琛深知两个月的支教时间有限,他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丰富孩子们的体育活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上课时,他充分运用体育器材,精心设计各类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锻炼身体;看到孩子们喜欢篮球,他就自掏腰包买战术板;看到学校篮球场不标准,他自购工具,顶着炎炎烈日一个人手绘篮球场……这些努力很快有了收获,“六一”儿童节的一次班会上,老师问班里孩子们想要哪些礼物,所有孩子都选择了“上赵老师的体育课”。

“我特别感动。太有成就感了!”赵国琛说。

体育课逐渐步入正轨,赵国琛开始选拔合适的孩子组建篮球队,可组队打比赛又成了新问题。经过平时观察和层层选拔,赵国琛按照项目要求挑选了10个孩子(包含2名女生)组成混编篮球队,准备参加县级联赛。他把训练时间定为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不耽误白天的课程。

组队之初,他就反复确认队员的训练、比赛是否得到家长同意,可有些家长的态度还是摸不清。队员高晓清(化名)是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对赵国琛说如果能打到省赛,父母就会来看她,但爷爷奶奶觉得还是小升初备考重要,甚至向教育局举报晚上私自组织孩子训练,让他和校长哭笑不得。

“其实这些孩子都是下课后,自发在操场上练习篮球的,我看到他们练得起劲儿很受感染,过去指点了一下。但作为老师,我还是应该首先检讨自己,劝孩子们放学早点回家。”面对不理解,赵国琛还是选择支持晓清,“体育课和文化课不应该非此即彼,打篮球不是考学的拦路虎”。后来,在学校安排的家访中,赵国琛向晓清的爷爷奶奶耐心解释、沟通,一番努力下,晓清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去打比赛了。

7月9日,为期三天的“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湖北赛区·咸宁市通城站联赛”落下帷幕,四庄中心完全小学代表队最终夺得第7名。赛后,赵国琛看出了孩子们的失落,他告诉孩子们,“比赛中的拼搏精神和团结一致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全力以赴,拿出真水平,就是最棒的。”从不会“稍息、立正”,到能互助协作、打配合,这群孩子们已经实现了“飞跃”。

赵国琛在烈日下手绘篮球场

除了孩子们,另一个“飞跃”更让赵国琛感到欣慰。“这次比赛,看得出学校更加支持我们了。校长每天都有一堆工作,但还是会特意赶过来给孩子们加油鼓劲,我觉得他应该是被这帮孩子的拼劲所鼓舞了。”

通城站联赛的结束,意味着赵国琛的支教生活接近尾声。当被问及面对这么辛苦的历程是否后悔来支教时,赵国琛坦陈:“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后悔去支教,孩子们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两个月,他们给予我的反而更珍贵。我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全身心对他们好,这样的经历让我很开心。”

他们能在课业之外多一点放飞自我的开心与快乐,多一些机会提高身体素质、追逐梦想,“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希望体育精神能够始终伴随他们,助力他们快乐成长。”赵国琛希望,自己对篮球的热情能够留在孩子们中间。

吴昭阳:“重要的不是比分,而是永不放弃”

今年,陕西省“篮球季”春季支教志愿者队伍中,有个熟悉的面孔——吴昭阳。身为西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他已经是第二次参与支教活动了。之所以连续两年参加支教,一方面是为了更多实践、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兑现他给孩子们“明年还会再来”的承诺。

吴昭阳(左一)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九年制学校带孩子们进行篮球训练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九年制学校,是吴昭阳两次支教的地方。经过去年两个多月的相处,他早已和孩子们成为朋友。刚结束从省会西安到县城三小时的车程,他又颠簸在了去往镇上的车,沿路的风景对他而言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他的心已经飞到了学校,他急切地想知道,经过一年,学校设施条件有没有改善,那些和他朝夕相处,一同吃饭、训练、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有没有成长。

“去年,学校的整体环境确实没法和县城比,全校一共十几个篮球,还都是那种破篮球,只有一副旧旧的大篮架,根本不够用。”去年刚到学校时的场景,又复现在吴昭阳眼前。“刚开始训练太难了,只能和学校体育老师一起带孩子们训练体能,直到姚基金捐赠的篮架到了,训练才一步步走向正轨。”

如今,走在通往学校的崭新水泥路上,他不禁感叹目之所及的焕然一新。“这已经不再是我印象中的乡村学校,全新的塑胶操场、崭新的篮球,虽然比不上县城,但校园环境还是得到了很大改善。”他说,“这可能就是公益的力量。”最让他惊喜的是,课间越来越多学生不再闷在教室里做题、写作业,而是纷纷来到篮球场恣意奔跑、挥洒汗水。

按照惯例,志愿者在支教项目所在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组建一支10人(包含2名女生)的混编篮球队伍,参加县级联赛、省级联赛以及最终梦寐以求的全国赛。“每年都有二三十人报名想加入篮球队,他们是真的喜欢篮球,但我最终只能选10人”,谈及不得不筛掉一部分队员,吴昭阳面露难色,通过体育课,他和孩子们建立了感情,让他们渐渐喜欢上篮球,但在面对规则时,他却不得不做出让孩子们失望的选择,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不过,他还是耐心地为落选同学做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也懂得体育和比赛的真正内涵。

去年7月22日,吴昭阳带队获得了县级赛第三名。那场比赛,他记忆犹新。面对整体实力明显强于自己的对手,球队在比赛后程出现了明显体能不足的问题,“乡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身体发育情况确实有差距,他们当时真的被打懵了”。

关键时刻,吴昭阳叫了暂停,他跟队员说:“不需要你们赢,只希望你们知道即使面对被‘吊打’也要去拼,重要的不是比分,而是永不放弃。”在他心中,明知对手的优势,依然全力以赴,这既是体育精神,也是一种品质,它决定了一个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能否毅然决然地向前冲,努力去突破自己,体育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

孩子们凭着自己的精气神,拼到了最后一刻,几个主力队员的表现,吴昭阳历历在目:贺学治在临上场前已经受伤了,但在大家力竭的情况下,他还是会说“我上”,一直拼到最后;李佳渤去年才三年级,小小的个子却有着大大的能量,即使面对比自己高的对方球员,他也敢毫不犹豫对抗。令吴昭阳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丁佳诚,他个子高,刚开始打篮球有些不太协调,在场上比赛时,他经常“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听学校老师介绍,自从去年吴昭阳走后,丁佳诚每天早上都在操场上自己练习。“他这么努力,让我很震惊,没想到自己能影响到一个孩子这么多。”

到了学校安顿好之后,吴昭阳立马招呼丁佳诚到篮球场上来一场1V1,“运球进步很多,整个人长高了,也精神了许多”。谈及今年的支教计划,吴昭阳说:“丁佳诚必须得在我队里,他的努力是有成果的。”

此行,吴昭阳深知任务艰巨。他了解到,学校大部分孩子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他希望能通过体育运动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我想更多给乡村孩子不一样的陪伴,用体育的力量使一些孩子发生变化。虽然短暂的支教生活未必能彻底改变什么,但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谈及两次支教对自己的影响,吴昭阳说,那就是更加坚定了想要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目标,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不足,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

“支教的意义不在于付出,而是共同成长。”在出征仪式上,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的吴昭阳这样鼓励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这是他个人践行“以体育人”的方式,也是他历经两次支教的深刻体会和感悟,更是他人生无悔的选择。

平洋:“热爱篮球的种子肯定会生根发芽”

“如果我十一二岁时就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比赛,得到那么多球星、观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