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古名“樊汊”,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冠以同一姓氏,均以水得名;不同之处是前者曰“汊”,后者曰“川”。樊汊与樊川不仅是一字之差,有时还一地两称,交叉使用。亦有以流经此地的淤溪河、三阳河、斜丰港三条河形似“川”字,作为樊川之名的由来。根据历史文物、辞典、图集、文献资料等所示,可探索樊汊与樊川的史脉经络。一、樊汊地名的由来樊汊地名始见于何时?《江都县志》内载:现时樊川镇的三阳河,亦称山阳河,古称山阳渎,史称邗沟东道。《扬州水道记》记载,山阳渎为隋文帝开皇七年()四月开挖。“……扬州山阳渎,盖由茱萸湾(今湾头镇)至宜陵镇,达樊汊(今樊川镇)入高邮、宝应山阳河,以达射阳。”《扬州古港史》记载:“隋文帝杨坚以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吴州治所广陵,今扬州广陵区)屯兵广陵港……又于开皇七年()离山阳至广陵一线的邗沟,另开山阳渎,即从今扬州湾头,循运盐河(今通扬运河)向东,至宜陵折而向北,经樊汊、高邮三垛北达古射阳湖。”《扬州水道记》、《扬州古港史》分别叙述三阳渎的由来和流程,其中都提到了樊汊。从公元年至今,三阳河已有年的历史了。据此推测,在三阳渎开凿以前,樊汊地名就已经存在。二、有关樊汊地名的两种传说一说是,樊汊在两汉时期本是一渔村,该村樊姓占绝大多数,取名“樊家垛”。垛者,泥土垒积成堆之谓也。樊家垛地名早于樊汊,樊汊镇是由樊家垛这个渔村发展起来的。一说是,镇区界河(年伪军填河筑路,今为人民路)是淤溪河的终点,西起渌洋湖(古称陆阳湖),连接樊良河,亦称樊梁湖(后湮入邵伯湖)。淤溪河是樊良湖分汊,先民们取樊良湖的“樊”,取淤溪河是樊良湖分汊的“汊”,合二为一称“樊汊”。三、见证樊汊地名的图集和文史资料隋唐时期有地图为证:《扬州古港史》隋代扬州运河示意图(据清·刘文淇《扬州水道记》)上有“樊汊镇”字样。同书,唐开元开伊娄河图(据《扬州水道记》)上有“樊汊镇”字样,据查时间是唐玄宗先天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同书,唐宝历开七里港河图上有“樊汊镇”字样,据查时间是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宝历二年()。宋元时期有诗词、图集为证:古诗,宋代文学家陈造(-)撰《次韵樊汊》、《次韵杨宰樊汊》,均有“樊汊”二字。《嘉靖·惟扬志》中江都县图有“樊汊”二字。   明清时期有地券、诗词、游记为证:年樊川化机厂内出土莫鑑地券一方,罗底砖上雕刻“大明国直隶扬州府泰州招贤乡十五都樊汊镇……”字样,纪年是“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二月十五日。”年樊川供销社棉花仓库内出土黄幼溪地券一方,罗底砖上雕刻“大明国直隶扬州府泰州招贤乡第伍都樊汊镇……”字样,纪年是“皇明万历二十三年()仲春甲辰朔越二十九日”。黄姓地券上也同样注明“樊汊镇”地名。以上两方地券现为扬州市博物馆收藏。清初,费锡璜在《山阳河记》中写道:“甲申秋(,清康熙四十三年)锡璜由此河至樊汊行二十里许……”《山阳河记》佐证了康熙四十三年古镇地名称“樊汊”。《甘棠小志》卷三、“村镇”三十二页记述“雍正府志言:樊汊镇(隶高邮州)在州城东南六十里,与泰州、甘泉县接界,按邵伯镇在樊汊镇西南四十里。”《甘棠小志》佐证了雍正年间古镇名“樊汊镇”。(据黄炎庆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