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邓颖超陪同外宾到延安参观。这一次来,她除了工作任务以外,还带着一个周恩来安排的私人任务,那就是找到一位叫做陈友才的烈士的墓。
她面对着清凉山,对陪在身边的延安地委书记土金璋说道:“金璋同志,我有一个事情要跟你说一下,我这次来的时候,总理跟我说,陈友才同志是替他死的,你要想办法把那个坟墓给找到。”当时邓颖超说这话的时候,是一边流泪,一边说的。
关于陈友才的墓地,邓颖超也是听别人说的,只知道大致在和宝塔山遥遥相对的清凉山,但是具体位置她并不知晓。为了找到确切的位置,土金璋还专门找了过去周恩来的警卫员,查阅众多资料,并他细询问了附近的群众。
但到邓颖超离开延安回北京时,陈友才坟墓的具体位置依旧没有找到,只能确定大致位置是在清凉山众多烈士坟墓中靠南边的区域,但具体是哪一座,依旧未能查清。
带着这样的遗憾,邓颖超踏上了归途。在离开时,延安人民托她捎两斤小米给周总理。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两斤小米只是当地的土特产,拿了也就拿了。但邓颖超对此却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她知道这些小米是延安人民对于总理的热爱,其中饱含的是满满的情意。
所以她并没有推辞,但是她在拿了小米之后却留下了对等的钱和粮票,对不愿接受钱和粮票的同志,她还语重心长地劝道:“延安的小米,恩来同志见了一定很高兴。不过,钱和粮票你们得收下。因为我们党有不收礼的规定,我不敢违背。否则,我要是带回去总理会批评我。”
时间一晃而过就是3年。年,又有外宾来延安参观,此次陪同外宾一起来是周总理。在到延安之前,邓颖超就让秘书给土金璋打电话嘱托过,此次延安之行外宾住的地方安排在延安宾馆,周总理住的地方安排在南关招待所。
对于这样的安排起初土金璋并不是很了解。他只是觉得总理此次前来除了陪同外宾以外,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而这个答案在随后的一场饭局上得到了答案。
6月9日中午,南关招待所准备了两桌饭。因为总理平时公务繁忙,没有什么时间经常回延安,所以当地的同志准备了平时大家舍不得喝的好酒,还有舍不得吃的白米、细面馍。但是面对这一桌好酒好菜,周总理只是吃了一碗小米饭,说:“延安的小米很香,很好吃。”
总理好不容易来一次,延安的同志自然是希望他吃好喝好,见总理吃这么少就劝他多吃一点。对此总理眼中噙着泪说道:“延安人民吃不饱饭,我咋能在延安来吃你们的好饭?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没饭吃”。这一席话也让当时在场的一种人员都感伤不已,险些掉下眼泪。
也就是在这次吃饭过程中,周总理向在场的同志提出“三变五翻”的目标,要用三年改变延安落后的面貌,用五年让延安地区的粮食在当时的基础上翻一番。
处理完公事以后,总理便找到了土金璋,问他:“我请大姐(邓颖超)跟你说的那件事,你给我办得咋样啊?”其实这就是在问土金璋是否找到了陈友才的坟墓。虽然之前邓颖超已经将陈友才的事跟土金璋说过一遍,但这一次周总理又亲自跟他说了一遍,期间还数次落泪。那这个陈友才到底是谁?能够让周总理这么牵肠挂肚呢?
陈友才年出生于湖南彬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各不同派别的领导人以省为单位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当地的军阀和实际上的割据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友才也和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想要为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做些什么。年,13岁的陈友才就在家乡参加了革命,因为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儿童团团长。次年1月,他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并在4月份跟随起义队伍一起上了井冈山。
第五次反“围剿”时,我军生活十分艰苦,有段时间全军上下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粮,别说是成年人,就是孩子都吃不饱。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还经常将自己的口粮省出一部分,给身边还在长身体的小战友们,陈友才正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而他们真正结下深深的战友情的,是在一个充满危险的早晨。当时的陈友才已经19岁,任通信连长。有天上午,周恩来叫陈友才来帮自己理发,两人有说有笑间周恩来理完了发。陈友才正在收拾工具的时候,外面却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以及巨大的爆炸声。显然,敌军又开始一轮轰炸。
眼看着敌机冲着自己所在的屋子而来,陈友才大叫着让周恩来快到隐蔽所躲避。陈友才也知道隐蔽所太小,容不下两个人,便准备前往勤务排。但周恩来却不由分说拉着陈友才便往隐蔽所跑去。
进了隐蔽所以后,陈友才一看发现自己想的确实没错,里面空间太小,两个人挤在里面基本没办法活动。于是他转身就想返回刚才理发的屋子,但刚走两步就被周恩来拉了回来。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将他推进隐蔽所,自己站在隐蔽所门口用身体挡着他不让他乱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一声巨大的轰鸣中,刚才他们理发的屋子被敌人的炮弹炸得粉碎。
这一次,是周恩来救了陈友才。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此后的人生中,陈友才先后多次救了周恩来,直至壮烈牺牲。
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当时的周恩来身患重病,只能在担架上由其他战友护卫着前行,而这些人中就有陈友才。
他们突破天险腊子口之后,进入了岷山县丘陵地带。护卫在周恩来担架旁的陈友才突然听见轰鸣的飞机声,他知道大事不好,这是敌人的战机又来轰炸了。面对这样的危急存亡时刻,当时大伙儿都慌了神,有些人提议集中火力攻打敌方的战机,有些人则提议急行军,赶到前方的树林中躲避。
但周恩来行动不便,不管是采用上述哪种措施,都存在极大的危险性。好在陈友才沉着冷静,安排大家“头戴树圈子,肩披树叶,手拿树枝”,紧紧围绕在周恩来的担架旁。果然这样的伪装骗过了敌机,正当大家欣喜之时,还是陈友才急中生智,叫几位战友将周恩来抱到了一个土沟中隐蔽。
结果刚挪好地方,刚才他们伪装隐蔽的地方就被去而复返的敌机连番扫射,当时安置周恩来担架的地方更是被炸成了一个大坑。不得不说,这一次遇险,多亏陈友才的丰富战斗经验和随机应变的机智,才让周恩来和大家伙都得以化险为夷。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陈友才带着大家一路奔波,最终护卫着周恩来安全到达了陕北。
年2月,陈友才正式担任起周恩来的警卫参谋之职。他接到命令,率多人的警卫团,护卫周恩来前往抗日前线。在途经绥德县义合镇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伙国民党军队。周恩来坐镇红军指挥所,不久就击溃了这伙国民党军队。狗急了还跳墙,这伙国民党军队走投无路便想捉住周恩来,这样他们才能有活命的机会。
于是其中一路敌人便狂奔到红军指挥所附近,发动了突然袭击。但当时我军气势如虹,在陈友才的指挥下将敌人的攻势压了回去。正当大家松了口气的的时候,陈友才突然发现有一名敌人埋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枪口指着周恩来。
在千钧一发之际,陈友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前去,将那个敌人一把按在地上,顺势掏出手枪结果了他。不曾想,那个敌人也是狠茬子,在死前也开了一枪,打伤了陈友才的大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友才依旧不下火线,他命令二排长范金标带领着战士保护周恩来、刘志丹等人转移。自己则是指挥着另一部分战士掩护,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黄昏时分,才终于击溃所有敌人。
在担任周恩来警卫期间,陈友才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想了各种办法。他经常利用自己身材相貌酷似周恩来的特点,穿着和周恩来同样的服装,以此来迷惑敌人的视线。
年4月,周恩来在延安接到党中央命令,率领代表团到南京和国民党谈判。4月25日上午9时,代表团乘坐卡车从延安南门兵站出发,同行的还有红军副参谋长张云逸、军委参谋处负责人孔石泉,再加上陈友才和警卫队一班的战友,总共30多人。
大家本以为这次行动已经够隐秘了,谁也不曾料到他们的行踪被事先隐蔽在延安南门口附近的敌特冯长斗探知。冯长斗将这一消息火速报给了流窜在延安、宜川、甘泉交界地带的政治土匪和反动民团头目姬延寿、李清吾一伙。他们当即便纠集了大批土匪武装,准备在代表团途径的甘泉境内的劳山埋伏,趁机杀害周恩来,从而破坏国共谈判。
当时的道路远没有现在这么平坦,而且代表团乘坐的卡车还要经过很多山路,一路的颠簸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同行的很多战士是第一次离开边区,而且是参加这么重要的任务,所以大家情绪都很高昂,路上的颠簸一点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众人一路说笑着。
卡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不知不觉间就驶入了延安60公里外劳山北麓的湫沿山。这里山势险峻,树林茂密,因此没有多少人烟,有的只是横行霸道的土匪。当代表团的卡车经过两座山之间的一小段平路时,大家耳边突然响起了“叭”的一身响动。
此次任务十分重要,所以大家对于这种“风吹草动”也很是紧张。陈友才便警惕地问旁边的战友有没有听清是什么响声。坐在他后方的警卫员刘久洲回答说:“像是牧羊人的鞭子声。”还没等大家松口气,另一位战士却是严肃地说道:“不对,这里高山密林,怎么会有人放养呢?”话音还未落,如雨般的子弹便急射而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战斗,全体战士迅速做出了反应,向敌人还击。但整个代表团只有30多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并非作战人员,而敌人的数量却超过百人。代表团被敌人三面包围,陷入了极为凶险的处境。
而且这些敌人是有备而来,他们第一时间将子弹倾泻向驾驶室和卡车轮胎。司机腿部中弹,鲜血直流,轮胎也被打穿,代表团的卡车就这样被逼停在路中央。
卡车还未停稳,周恩来便命令车上的人:“快下车,散开还击”。他当即推开车门,跳出驾驶室,迅速躲藏在卡车前轮胎后面观察敌情,指挥战士们展开反击。但面对数量远超己方的敌人,想要在正面战斗中取得胜利基本没有可能,张云逸便命令陈友才带领部分警卫员保护周恩来转移,另一部分人则在警卫队副队长陈国桥的带领下打掩护。
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警卫战士们没有丝毫胆怯,他们奋力反击,暂时顶住了敌人凶猛的火力。但陈友才却被子弹打伤了腿,没有办法再护卫着周恩来转移。他四下观察,发现右侧没有敌人,就命令刘久洲、陈贤仁、向三光、曹鸿都护卫周恩来撤下公路,向右侧树林转移。
其实早在出发之前,陈友才就做了“特殊”的安排,他自己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戴着礼帽、穿着长靴,俨然一副重要人物的样子。而周恩来和很多其他战士一样穿着军装,很好地起到了伪装的作用。
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扶着卡车车身,手持驳壳枪,镇定地指挥着警卫队队员反击。因为相距甚远,远处的敌人并不知晓哪个是周恩来,他们见陈友才指挥着反击,误以为他就是周恩来,大部分的火力都被他吸引。为了打消敌人的疑虑,他还学着周恩来的口音说话,这也让敌人更加确信他们集火的目标就是真正的周恩来。
虽然我们的战士十分英勇,但在巨大的人数差距和子弹耗尽的情况下,敌人最终还是扑过来了,假扮周恩来的陈友才身中六弹倒在血泊中。留下掩护人员撤退的警卫队成员,副队长陈国桥、班长邓庭荣、副班长王开明等先后壮烈牺牲,刘久洲、温太林等人则是身负重伤。
敌人冲过来后,见到倒在血泊中的陈友才,他们从陈友才的口袋中搜出了写有“周恩来”的名片,以为这次伏击行动成功,于是便迅速撤离。因为警卫队的战士奋勇反击,敌人同样伤亡惨重,这也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暴虐,面对误以为是“周恩来”的陈友才的遗体,他们歇斯底里地连捅20多刀,泄愤之后叫嚣着离去。
而此时的周恩来正在劳山中艰难逃亡,跑到三十里铺附近时,他们遇到了听见枪声前来接应的毛泽东的警卫队指战员。这也宣告着敌人的行动失败,周恩来成功化险为夷。但陈友才和留下掩护的众多战友却壮烈牺牲了,周恩来命令前来接应的警卫队迅速赶到现场,将受伤的同志和阵亡的烈士遗体一起运回了延安。
在陈友才牺牲后,前去接应的人拿回一条满是刀痕和血迹的毛毯,将它交到了周恩来手中,这是从陈友才身上取回来的遗物。周恩来看着这条“斑驳”的毛毯,眼前不由浮现出曾经和陈友才相处的点滴,从他1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就看着他成长,他们既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忘年交”。
可是他才24岁,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思及此,周恩来不由泪流满面,郑重地说:“友才是替我死的,永远也不能忘记他!”如今,那条布满刀痕和血迹的毛毯存放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中朱德和周恩来的会客厅中。似乎那个24岁的勇敢战士从未离去。
劳山事件后的第三天,红军参谋部为牺牲的战士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因为谈判日期迫在眉睫,周恩来未能参加,但他专门送了花圈祭奠阵亡的战友。在追悼会后,烈士的遗体就安葬在了宝塔山和清凉山附近。
这其实就是本文开篇所说,为什么周总理在36年之后,依旧对陈友才念念不忘的原因。他对土金璋说:“我一生中曾遇到过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是这一次。”说完后他还表示希望能够到陈友才的墓前亲自祭奠一番,以慰烈士在天之灵。
不过让总理失望的是,土金璋告诉他,由于年胡宗南进犯,当时烈士的坟墓遭到摧毁,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听闻这一消息,周总理悲从中来不由掉下眼泪。在离开延安时,他还不忘再三叮嘱:“陈友才同志牺牲得很英勇,要把烈士们请进陵园,给他们立个碑!”
接到周总理的嘱托,陕西省甘泉县人民政府,在湫燕山发生战斗的地方,为烈士们立起了一块石碑。正面刻写着当年劳山事件的经过,背面则是一个个烈士的名字。
因为三年前邓颖超带回的两斤小米,他到达延安后只是吃了一碗小米饭,关心的却是整个延安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愧疚于不能让大家吃饱饭,从而提出“三变五翻”的要求和目标。这是他作为大国总理的担当和使命。
因为曾经的救命之恩,他对一个牺牲多年的警卫参谋念念不忘。直到36年后,还那么执着想要找到陈友才的坟墓,亲自祭奠。这是他个人的感恩和怀念,这其实也说明了周总理高尚的品格,心中始终放着他人。
年,为这个国家奉献一生的周总理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从他的内衣口袋中找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是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的合照。而在照片的背面题写着8个字:
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就像周总理说的,那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在那样的情况下能够生存4人,陈友才无疑是居功至伟。要不是他做了周总理的“替身”,或许那些敌人不会就那样罢休,这也是为什么周总理会说陈友才是替他而死的。
劳山事件,不管是壮烈牺牲的陈友才等人,亦或者是幸存的周总理等人,在那样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孜孜不倦地在奋斗。当年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是车水马龙,他们奋斗的痕迹也早被时代所覆盖。但一切美好不正是他们所期待的吗?
谨以此文,纪念周总理以及像陈友才一样为了革命奋不顾身的战士们。这盛世如他们所愿,而且会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