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安塞,地处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县,北靠榆林市靖边县,东接子长市,南于甘泉县、宝塔区相连。

安塞石寺河石窟位于安塞区招安镇王尧社区石寺河村西,距县城70公里,西距秦直道3公里。石窟坐北向南,位于石寺河和小沟河交汇的三角石崖上。

安塞石寺河石窟在年6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窟内题记多达34处,从题记内容可知,该石窟最早开凿于北宋代宣和年间,明清等朝代均有续修。

▲安塞石寺河石窟实景航拍

▲安塞石寺河石窟外观

▲安塞石寺河石窟周边环境

▲安塞石寺河石窟周边环境

▲安塞石寺河石窟文保碑

安塞石寺河石窟布局

石河寺石窟现存有5个洞窟,由西向东顺序编号为1—5号。1号窟为北宋时期的屏壁式中央佛坛窟;2号龛为明清时期的方形龛,造像无存;3号窟为明清时期的方形窟,造像无存;4号窟为明清时期的方形窟,北壁前有残像1尊,倚坐,窟内有壁画残存;5号龛为明代时期的方形龛,龛内造像无存,原应是自在坐观音。

▲安塞石寺河石窟平面图

▲安塞石寺河石窟立面图

1号窟是其中主要石窟,宽7.45米,进深7.1米,高3.1米。窟室正中设坛基,现无造像,坛基长4.9米,宽3.6米,高0.85米。佛坛上主尊造像无存,佛坛正面左右两侧各有一通顶石屏壁。坛基东西角各雕有一托座的力士,昂首、突目、裸上身,胸部肌肉突起,充满着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两肩托着坛基。两力士之间雕一鹿衔莲梗画像,雕刻风格极似陕北东汉画像石中的鹿形象,刀法娴熟,形象传神。窟室坛基上的造像全部毁坏无存,但从坛基现存造像石窝观察,主像似应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窟顶为平顶,顶中间雕一覆钵式八边形莲花藻井,窟口为近年修砌。

安塞石寺河石窟特点

▲安塞石寺河石窟1号窟佛坛

坛基东西两边各有一石板柱,上接窟顶。西边石板柱外壁是佛涅槃像,释迦牟尼佛右胁叠卧床榻,头高枕,右手自然衬头,左臂自然下垂,螺髻,身着圆领通肩袈裟,衣纹为阴刻,床头一比丘手扶佛枕,床脚一比丘手抚佛足。因头部残缺,表情无法辩清。床榻用阴线雕刻莲花纹、卷云纹,彩绘。佛涅槃像上方为舍利塔,舍利塔左上方有楼阁、菩提树、祥云,接着是一组佛传故事,一菩萨结跏趺坐,周围有狮子、猴、虎、鹿等动物。所有动物遥相呼应,颇有动感,神态各异,这些细节的刻画,确有匠心独到之处,是宋时动物传神写照的艺术杰作。其余众多弟子似号啕大哭,又似悲咽欲泣,或投身跌地,或烦冤长吟,其状各异,正如按经书中记载佛涅槃时诸弟子悲痛情形而描绘塑造的。

佛涅槃下题记:“安塞堡/糾首人何青月白贵等/修释迦佛入涅槃一所/伏以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察那川施主白友等共修一半/塌子掌合社施主张进/贺青任子等共修一半/各人合家安乐千灾/速去万福常崇/宣和四年(年)三月二十四日白政/石匠王志画匠丁勇”。

▲1号窟东屏壁外侧楼阁式房屋浮雕

两石板柱内侧两壁雕满佛和菩萨造像。西边石板柱内侧造像,佛均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仰覆莲花座上、佛头部均残缺、着双领敷搭式袈裟,双手于腹前做禅定印,衣纹阴刻,彩绘火焰背光。佛两边菩萨头残缺,跣足于莲座上,双手合什,其残部的身段曲线十分柔美,衣褶线条十分流畅,体形苗条,余部为姿态各异的小坐佛。

东边石板柱内侧造像,佛均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仰覆莲花座上。佛头均残缺,有的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有的着圆领袈裟,手印有禅定印,有说法印,衣纹有阴刻、有阳刻,均彩绘火焰背光。

▲1号窟西屏柱内侧佛造像立面

▲1号窟西屏柱内侧造像

▲1号窟东屏柱内侧造像

东边石板柱外壁主要造像是连续雕刻的坐佛,佛均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头、手残。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有着圆领通肩袈裟。菩萨、弟子均赤脚立于莲台上。整个造像形体比例适度,肌肉饱满丰润,衣纹随体下垂起伏得当。

东西壁为对称的三行雕像,头均残。西壁中间一行造像,身着袈裟,腰系带,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手势各异。东壁第一行左为十尊脚着靴,身披大衣立于莲台上的造像,右为坐佛,佛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着圆领袈裟。东西壁这两组造像从其服饰和魁伟健壮的身体造型看,颇具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特征,这与陕北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东西壁下行各雕六尊罗汉造像。

后壁上方为三行小坐佛,下雕六尊罗汉,中间有两尊完整造像,一为自在观音雕像,其半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通高1.55米,头戴高宝冠,项戴璎珞,身披天衣,清闲自在,肌肉圆润细腻,左手柱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一为头戴披风,手执锡杖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得名,是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佛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佛灭度之后,弥勒佛未生之前,教化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所以地藏又称悲愿菩萨。他现身于天、人和地狱之中,众生只要称地藏菩萨名号,就可以解脱一切苦难,实现自己的愿望。[1]壁面北部雕刻白衣观音,头残失,着双领下垂式大衣,衣纹密而深,倚在坐于高大的山石座上,残通高1.30米,座下左右两侧分别侍立男女侍从,均残高0.45米,左上侧雕刻一身飞天。[2]

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契此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一块磐石上,口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就圆寂了。由于他行动奇特,临死前又念了这样的偈语,所以有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又由于他生前总是悠然自得,喜笑颜开,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从宋代开始就按“布袋和尚”的形象供养。

▲白衣观音造像题记

西壁角有一较完整佛造像,肉髻,鼻高而直,眼稍上挑,厚唇,体态饱满,身着敷搭式袈裟,下著大裙覆盖于须弥座上,右手手心向上置膝上,左手抚膝,给人以舒适自在之感,两足残缺。

石板柱前沿题记:“帅制戎监兵宿于精舍宣和癸卯仲冬初四日跋青化镇典教院童行党规修佛一尊”。西壁刻有:“建炎戊申十一月五日绿金人攻开延安迍窜于此隰州僧广海书”。在石板柱壁上有墨书题记十多处,但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辩认。

安塞石寺河石窟研究意义

石寺河石窟内精美的宋代石雕造像和窟内所见的多达34处题记文字等,为我们研究陕北佛教历史文化、古代石窟与石刻文化艺术,研究延安宋代地方历史以及研究延安民间宗教信仰、民俗、民风、民情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实际上这座石窟的价值,并不逊色于已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延安市内的“四大石窟”。这处石窟选址科学、窟内结构合理独特,人物和动物造像的布局与组合严谨周密,窟内造像雕刻得精美传神、姿态优美,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衣物装饰等特征刻画得细致巧妙、线条流畅。

佛像身上所敷色彩的艳丽完美,应当高于宝塔区清凉山石窟内同时代的造像。精美传神、宏大气魄的造像一点也不亚于富县石泓寺石窟和子长钟山窟同类造像,石窟的规模与大小形制也与黄陵万安禅院石窟相差无几。为研究宋代石窟形制和建筑技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其科学与艺术价值之高则无需多言。

安塞石寺河石窟造像局部细节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