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稞
一部《平凡的世界》皇皇百万字巨著不知惊艳了多少人的时光。
马云靠他撑过艰难的创业期,潘石屹将它精读了7遍。
一部《白鹿原》展现出了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上演了一部部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
而被称为“国师”的张艺谋,凭借着一部又一部佳作,也必将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路遥、陈忠实、张艺谋,这些光彩熠熠的名字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
如果说张艺谋和陈忠实代表了关中人的厚重底蕴,那路遥和贾平凹就分别代表了陕北、陕南的沉稳持重和永不服输。
不论你承认与否,陕西都占据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位置,是中国文化的重镇。
陕西陕西
按照地形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陕西大致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部分。
黄土高原的支离破碎、苍凉持重,渭河平原的富足肥沃,秦岭以南的钟灵毓秀,分别给陕北、关中、陕南赋予了不同的底色,并滋养了不一样的人才。
1
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当前纺车间辅助工的张艺谋干了一件大事。
他用攒了三年的工资加上卖血的钱买了一台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
这台价值块6的相机,虽然花光了张艺谋积攒的微薄工资,但却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影的大门。
刚拿到相机的张艺谋在渭河边儿转悠,心里想着摄影前辈薛子江的话,用眼睛发现美,心里感觉很不一样,觉得自己正在向大师看齐。
早晨的渭河边儿,刚下过雨,有个老乡拉着头牛正在犁地。
土地是深色的,一道一道被翻开,质感非常好。
侧逆光,角度非常低,犁开地的地看起来像一条弧线,地平线放得高,人和牛都很小。
这是张艺谋拍的第一张照片,构图很好,拍的还不错,看起来有点儿《黄土地》意思。
为了提高摄影技术,狠人张艺谋打算将借来的专业书全部抄一遍。
就这样,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抄了十几万字。抄的每一页书都字迹工整,体现着一个年轻人的敬畏。
正是凭借着这股韧劲儿,上到初中二年级的张艺谋终于领悟了摄影的奥妙。
后来,凭借着出色的摄影能力,张艺谋敲开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并遇见了出身电影世家的陈凯歌。
两人大学毕业后,陈凯歌在一次采风取景的过程中,被陕北苍茫壮阔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震撼了,当下决定拉上张艺谋拍摄一部名为《黄土地》的影片。
后来,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担任摄影,并凭借该片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张艺谋作品
影片大色块和色觉强烈的摄影、西北黄土地的民俗让人对陕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也被影坛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通过这次合作,陈凯歌也再次加深了对张艺谋的认识。
年,陈凯歌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秦国人》的文章,文章中他是这样评价张艺谋的,“他长得像一尊秦兵马俑…或许因为艺谋是真正秦人的后代。”
但陈凯歌当时不知道的是,被他称为秦国人后代的张艺谋在电影上的成就一点都不逊色于他。
仅隔了一年,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就大放异彩。
张艺谋大胆启用了还在上学的山东姑娘巩俐作为女主角,孤注一掷,压上了全部身家。
那一年,《红高粱》一炮而红,成为了当年最具热度的电影,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以及国内的金鸡奖、百花奖等诸多奖项。
张艺谋也开始迎来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但第五代导演留在陕西的这段青葱岁月,也跟随着时间随风而去了。
2
当张艺谋带着巩俐、姜文到处领奖的时候,同为关中人的作家陈忠实正在酝酿一部大作。
年清明节前后,他打开一个大16开的硬皮笔记本,写下开篇第一句话:“锅锅儿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他认为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视角,人物的人生之谜一开始就撒给了读者。
“锅锅儿”是书中主要人物白嘉轩的绰号,在写过几章之后陈忠实又觉得不妥,于是便把它涂掉了。
为了写《白鹿原》陈忠实遍访当地各县,阅读了大量县志。
年腊月25日下午,陈忠实写完《白鹿原》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并画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
这是陈忠实写作量最大的一段时间,大约40万字的作品,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怀着忐忑的心情,陈忠实将作品寄给了人民文学。
他实在的老婆,担心的问:“如果这个小说出版不了怎么办?”陈忠实说:“我就去养鸡。”原来陈忠实以前是村镇干部,有养鸡的经验。
一个平静的日子,陈忠实在居住的乡下老屋里,收到了一封来自《人民文学》的薄薄信件,令他激动万分。
因为经验告诉他,厚厚的信件代表着稿件被退回,而眼前的这封信,是希望的可能。
年,《白鹿原》刊登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杂志上,后来人民文学又出版了单行本。
随后,这部小说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
年,导演王全安将其拍成了电影,在电影里,大家对一个女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最近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大火的张雨绮。
那一年,26岁的张雨绮凭借着田小娥这一角色,获得柏林电影节上的最佳女演员提名,她带着卡地亚巨型红宝石钻戒,在电影节上艳压了一把范冰冰。
如今世事流转,两人的命运已发生巨大的转变,也是令人不胜唏嘘。
3
陈忠实为什么下定决心写出《白鹿原》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其实是受了一部作品的刺激。
它就是《平凡的世界》。而这部作品的写作者的名字叫做路遥。
年5月25日,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路遥用热水敷开痉挛的手,写完了《平凡的世界》的最后一页。
随后,他如释重负般把那支用了几年的圆珠笔扔出窗外。
从年开始构思,到年完稿,6年间路遥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为了完成这部规模宏大的巨著,路遥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
有的粗读,有的细读,研究、分析了大量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
此后,由于报纸不仅记载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路遥又开始逐日逐月逐年的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
于是,他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
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路遥开始没日没夜的做起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
他的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等到路遥正式动笔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年。
三年后,路遥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一些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了西安,直接走到《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工作地——陈家山煤矿。
在离矿区不远的地方,路遥找到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
正是从这里开始,路遥殚精竭虑,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实际上,平凡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真实的写照,自己身边的真实生活。
他生活的这片土地成为了创作的源泉。
小说中描写的石圪节公社原型就取自路遥的家乡所在地石嘴驿镇,因为位于国道上,所以清涧没有直达镇上的班车,去石嘴驿镇需搭乘清涧发往绥德的班车或拦过路班车。
多年后,房地产大佬潘石屹,在媒体面前不吝对《平凡的世界》的赞美,说这本书讲的就是自己的真实经历。
他把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七遍,当成自己的精神指南。
陕西的性格
不论是作家陈忠实、路遥,还是电影人张艺谋,他们都时刻彰显着陕西人的性格。
说起陕西人的性格,有人总结了四字:“生、冷、憎、倔”。
所谓“生”,指的是不成熟、不老练、野性十足,但勇往直前、敢于冒险。
“冷”指的是,面冷而心实、心热。与此同时,冷是“楞”的音转,或者说是楞的沉稳一面,即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反对圆滑、世故、世俗,敢说真话。
所谓“憎”,《说文》:“憎,恶也。从心,曾声。”
意为:憎恨、嫌恶。一个“憎”字准确地体现了陕西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心理性格特征。
“倔”是陕西人最独特的性格脾气,“倔”意为:坚韧顽强,执著。
也许正是这些隐藏的性格造就了陕西人在文学、文化方面的成就,让他们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攀爬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贾平凹曾经在一次采访中精准的描述过陕西人的性格,“陕西人不是很张扬的,也不善于言说,但是陕西人做事是比较坚韧的,他一般不说硬话,但是他绝对不干软事情,起步或许慢热一点,但绝对有后劲儿。”
这一性格也在陕西人身上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例如,看上去温文软糯的闫妮,实际上跑了十年龙套,没有放弃,仍坚持自己内心喜欢的事业。
张艺谋更是带着一股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狠劲儿。
面对外界对每一次作品褒贬不一的评价,他都能化批评为动力,争取交出令自己更满意的精打细磨的好作品。
而陕西作家在创作中也是很下苦工的。
前有路遥枯坐6年冷板凳,殚精竭虑,如夸父逐日般牺牲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后有陈忠实、贾平凹等多位作家多年潜心创作。
在这个越发浮华的世界,已经越来越少有人能够这样潜下心来创作。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陕西能成为文人才子聚集的重镇。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