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岔大峡谷一日游

王祝礼

十一月二十六下午,刘虎林给我打“明天忙不?”我说:“不忙!”“明天走雨岔沟大峡谷,早八点宾馆门前集合。”我问:“有什么活动任务吗?”“没有任务,你年龄大了,待家里没事跟上出去转转,咱们有大巴,路况很好,又不要你走路,明天见!”电话挂了。虎林是我二十年的老邻居,关系处的很好。我退休以后是广场娱乐积极分子,有时也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这几年,感觉年龄大了,身体大不如前,再没有户外活动。窝在家里拉拉二胡,偶尔写一点回忆性的东西,不求发表,只作为自己经历的真实记载留给后辈。虎林是文联主席,一直在文化线工作。我偶尔在朋友圈发一点议论性的东西。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也算文友吧!

第二天早上我按时顺利达上大巴,车上还有男女二十来人,有认识的不认识的,好像大部分是文联文化馆等文化线上同仁。由于路况好车好,不觉得就拐进了雨岔沟。我虽然在甘泉生活了五十年,但是走雨岔沟还是第一次。在我的脑海中雨岔沟山大林密路崎岖,没料想一条崭新宽阔的马路,路边有整齐的铁护栏,不一会儿上到半山腰,俯视沟底,一座大坝尽收眼底。青蓝如镜的湖水望不到尽头,两边苍山倒映在水里,与新疆天湖相比又另有奇观。

这是甘泉县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我这才第一次看见。继续向深沟行进,眼前出现了平展展的沟条地,就像苗寨的坝子。地里是收过的玉米茬子,在合作化时就听说雨岔沟很富足,从来不懂得没粮吃,家家户户喂着大年猪。那时候这里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从来不卖猪肉,有多少都腌起来,满年有肉吃。只要门里进来客人,都用酸白菜腌猪肉黄米饭招待。这里的黄米也是特产,不仅颗大,颜色金黄透亮,蒸出的米饭喷喷香。拿到东路和南边,一眼就能认出是三边出产。

改革开放后,这里的腌猪肉黄米饭被开发出来,成了甘泉一道名吃。延安、富县、洛川经常有人开上车专门来甘泉吃酸菜腌猪肉黄米饭。西安来的客人也喜欢点这一道饭菜。为什么不把这一道小吃般到延安等其他地方呢?同样的材料其他地方做出来就不一样了。要是在雨岔沟做出来,风味更地道,简直是天下名吃。这就是地方特色,出水土啊!其他地方不能代替。这里现在成了旅游热点,其实很多回头客是奔着这道饭菜来的。两边大山上,说桦树白刷刷全是桦树,说柏树黑压压全是柏树,听说还有个牡丹沟,山上全是野生牡丹。现在开发成旅游区,交通方便了,来的人多了,难免有人上山采挖。为保护景区原貌,县上出了规定,禁止个人采挖。

不觉得已到峡谷景区,下了汽车,感觉宽敞明亮又清爽。环顾周围,视野开阔,完全不是我原来想象的窄沟旮旯。景区安全设施很完善,导游领着我们从一旁坢上下坡,坡上是红沙石凿出来的台阶,沿着台阶一直往下走,边坢是钢筋水泥仿树根做的栏杆,不仔细去摸,还真的以为是树根。继续往下走,越往下越窄,好像两边山崖从头上盖过来。下到沟底,峡谷口呈现在眼前,就像竖着的不规则的石缝,下边是稍宽敞的砾石滩,我们在砾石滩集体合影,然后从石缝进去,弯弯曲曲越走越窄,把头仰到九十度,才看见亮亮的一线天。脚下窄的时候只能容下一只脚,必须手扶着不平整的崖面慢慢走过去。有时身体必须侧着才能挤过去,就像立着从地缝往进钻,挤过去又豁然开朗,脚下出现平滩,石崖也向周围海开,使人感到又获得了新生,深深呼吸了一口气。

有时山穷水尽疑无路,猛转过一个石尖,又出现一道窄窄的缝,三回两转又到柳暗花明处。石崖面起起伏伏很不规则,就像海上巨浪,气势磅礴,石上一道道宽宽的纹路却很规则,而且带着彩色,随着崖面起伏,非常壮观。大约走了一千多米才出了峡谷,幸亏人多,要是一两个人初次进来绝对不敢深入,最多三十米非返回不可,因为感觉就如通向地狱一样,越走越害怕。现在是冬天,里面丝毫感觉不到冷。听说夏天里面阴森森凉飕飕,必须穿毛衣,严防感冒。

我们这次转了两处,这一处叫桦树沟,还去了一处叫牡丹沟。比桦树沟峡谷稍短一些,里边有上坡,并有结冰处。有的地方人工安上木梯,从木梯爬上去又七拐八弯,幽深迷离,别有洞天。从谷底到一线天,最高处有50米,最低处也有十几米。牡丹沟山洼上有很多野生牡丹,待到来年四五月,专门上山看牡丹。不觉得已过中午,刘虎林领着大家朝山根下一家土窑院子走去。离远看很不起眼,来到院子里,倒也宽敞明亮干净清爽又向阳。特别是这山沟里的土窑洞冬暖夏凉,周围青山环绕,是决好的避暑胜地。现在交通方便,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下寺湾镇。

这个土窑院是有名的老潘家饭馆,老板是潘家媳妇,早就听说老板娘漂亮热情干净利索,是山沟沟的阿庆嫂。今日面见果然名不虚传,像月亮一样的脸盘嫩白中略带红晕,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加上一口白牙,说话时自带微笑。腰里系着花围裙,胳膊上套着白罩袖,成熟稳重又大方,年龄四十上下,站在门前迎接客人。我们本来是生人,用她那自带亲和的大眼睛一瞄,银灵般的嗓音一笑,就像老熟人一样,真有宾至如归之感。

老潘家能做好多种本地拿手饭菜。酸白菜腌猪肉黄米饭自不必说,她还能做一手好羊肉。雨岔有三宝,清油荞麦稥稥草。这种稥稥草也叫地椒,三边安塞洛河川,山岭上到处是地椒,羊吃了地椒比别处的羊肉稥嫩可口的多。这里的荞麦纥托羊腥汤、荞麦饸烙羊肉汤,清油大软米咂油糕,都是天下名吃。这些东西都是陕北特定水土气候养成的。出了陕北就没有这味道。

《陕北道情》歌词中有“热个腾腾油糕哎嗨哎嗨约,端上炕哎嗨哎嗨约!”这是对亲人的最高待遇,是陕北饭的最高等级。陕北红白喜事,首先是荞麦饸烙咂油糕,然后才上大席。家户人大年三十早上咂油糕,下午羊肉饸烙。地方风味!我们整整坐了两桌,老板娘热情地问我们吃什么呀?大家都同意羊肉荞麦饸烙咂油糕,刘虎林刘主席又大声填了一句:“再上两瓶甘泉隋唐玉液!”这一下我们这些爱喝酒的马上又提了十二分精神。这一天我们真是游得欢喜吃得高兴。

王祝礼

王祝礼:绥德县四十里铺大王墕村人,早年移民延安市甘泉县,当过教师,现已退休在家。闲时爱读书看报,考察山川地理,涂抹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