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载艺路栉风沐雨,以文会友继往开来。时值荣宝斋周年之际,我们凭籍深厚广博的藏家资源,加之用心深度寻觅与挖掘,于北京荣宝年春季拍卖会隆重推出“一举成名坐拥鸿藏”专题系列。以“同专题”、“多精品”、“成系列”、“单标的”的形式,想新藏家之所想,再开拍卖形式之先河,旨在为新藏家解除东奔西跑之寻、经年累月之觅,一次竞投竞便可网罗一系列名家精品专题,一次举牌便可坐拥一座专题艺术馆、博物馆。
童二树,名钰,字璞岩、二如、二树,号札岩、借庵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一生布衣,精通诗画,善写山水,能以草隶法写兰、竹、树石,尤善写梅,平生所做不下万本,每幅必有题诗。兼工草隶,爱蓄古铜印章、典籍善本,精于篆刻,更曾参与编修《河南通志》《甘泉县志》《扬州志》等,有《二树山人诗稿》《香雪斋余稿》行世。童二树爱梅、画梅,自称“梅痴”,其梅情诗意、爱梅忘我、梅我相融的惓惓精神,皆深蕴于其平生所绘不下万本之梅花图中。他是一位有着较高艺术涵养和史学造诣的文人学者。以梅花为主题的印章为自己所刻,诗词亦均为自己所作,可谓诗书画印四绝,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在与“扬州八怪”生活于相同的历史时期及相近的地域中,其画风仍能保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实属难能可贵。二树其名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幼时,友人刘凤冈梦童钰化为梅花二树,喜告之,从此即以“二树”为号。蒋宝龄《墨林今话》记其逸事说:二树画梅“名独著,人得其一幅,拱璧视之。”相传他寄寓洛阳时,尝写梅壁间,时方冬日,百虫俱蛰,忽有冻蜂潜集其上。其所作梅花之传神,几可乱真!今倾心尽力蒐集甄选童二树多种形式的梅花佳作及咏梅诗书共28组计38件,成“万幅梅花万首诗不知是我是梅花”——童二树梅花系列专题,诚挚奉上,识者当会珍视!
刘新岗先生谈童二树专题
童二树梅花纸本镜心清
钤印:二树
款识:童钰之印、二树
.5×55cm.约5.6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镜心清
钤印:二树
款识:二树
说明:张月波题签
x61cm.约7.4平尺
童二树书法纸本经折清
钤印:童钰之印、借庵
款识:戊戌之春,张丈来主周南讲席……乾隆戊成季冬书于洛阳之雪香斋,会稽二桥童钰稿。
21.1x28.2cmx6约0.5平尺(每幅)
童二树梅花四屏纸本立轴清
钤印:童钰之印(白,四次)借庵(朱,四次)不知是我是梅花(白,四次)
款识:1.纸上依然见早春,始知今是履设辰。醉阑一试宣春手,蜜蜜疏疏尽可人。二树。
2.此生欢喜是新春,况值今年第一辰。莫怪梅花开独早,相逢多是访春人。二树。
3.玉玉有若不染尘,一枝先发上林春。生平最爱清高节,聊借笔端写赠人。二树。
4.空心篱下一般春,弱手生春也入神。莫笑疏枝清瘦甚,隔林还有苦吟人。二树。
出版:1.《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集》(下卷)P21,河北美术出版社,年。
2.《公关世界》非国有博物馆卷P33,总第期下半月刊,年。
x46cm.x4约7.2平尺(每幅)
童二树梅花绢本立轴清
钤印:童钰印信
款识:山阴童钰写
x52.2cm.约4.9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
铃印:童钰之印、二树、万幅梅花万首诗
.3x36.9cm.约4.5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
钤印:二树、万幅梅花万首诗
x59.5cm.约7.0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
钤印:童钰之印、二树、万幅梅花万首诗
x50cm.约6.1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13)
款识:庚子仲冬二树山人写意
出版:1.《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下)P,西泠印社出版社,年。
2.《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集》(下卷)P17,河北美术出版社,年。
x96cm.约15.1平尺
童二树梅石图纸本立轴清(14)
钤印:童钰之印(白文)、二树(白文)
款识:老树横斜鹿角攒,东风撩乱不胜寒。恍然水绎江马上,几处枝倚棹看。庚子春暮,二树童钰写意。
出版:1.《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下)P,西泠印社出版社,年。
2.《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集》(下卷)P18,河北美术出版社,年。
x91cm.约13.8平尺
童二树墨梅纸本立轴清(15)
钤印:童钰之印、放翁同里人、万幅梅花万首诗
.5x51cm.约5.5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16)
.2x36cm.约4.6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10)
钤印:二树、不知是我是梅花
91x39cm.约3.2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11)
铃印:二树、万幅梅花万首诗
款识:戊成仲春写于雪香斋中,二树。
x91cm.约12.0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12)
钤印:童钰之印、二树
出版:《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下)P,西冷印社出版社,年。
90x43cm.约3.5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2)
钤印:童钰之印、万幅梅花万首诗、白马山长
x43.2cm.约4.1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
钤印:童钰之印、童二树、万幅梅花万首诗
x96cm.约15.5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
钤印:童钰之印、借庵、不知是我是梅花
款识:五出新看玉琢成,又看六出乱堆琼。茆无限望年至,始识春风不无情。丁酉仲冬写意。二树。
出版:《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下)P,西冷印社出版社,年。
98x39cm.约3.4平尺
童二树墨梅水墨纸本立轴
款识:忆别南湖已十春,悠悠愧负冷花神。不堪正是思乡日,半是相逢索笑人。曾纪寻春到里湖,满林晴日雪模糊。兴来识间花间鹤,还有清吟似昔无。二树山人。
钤印:桐树
说明:姚石如、梦谷、高逸鸿等题诗堂。
84×.5cm.约11.5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3)
钤印:童钰之印(白文)、白马山长
款识:二树山人
出版:《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下)P,西冷印社出版社,年。
x33cm.约3.3平尺
童二树梅竹双清纸本立轴清(4)
钤印:童钰之印、借庵、老树著花无丑枝
款识:老梅落落竹疏疏,清味于人自多余。写入画图犹被羡,此生何可不同居。二树写意。
鉴藏印:小留香馆
76x35cm.约2.4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5)
钤印:童钰之印(白文)、借庵(朱文)、万幅梅花万首诗(白文)
91x33cm.约2.7平尺
童二树梅花八屏纸本镜心年作
钤印:童钰之印、白马山长、如诗画稿、字二树、万幅梅花万首诗、以笔墨为游戏、荣名已为宝、不知是我是梅花、树居士、兰名以为宝、天然去雕饰、写春园、一卷陶诗倚枕看
款识:1.映水。凌波微步袜生尘,绝倒思王慰洛神。未识传来千种艳,可能抵得一江春。斜临曲涧流疏影,独立寒津见性真。总使幽香随水去,渔郎何处问前津。庚子仲春写于第—客居之深柳读书堂,二树。
2.晓春。蒲柳飞飞尚未芽,一枝向暖已含葩。地难老掩若霜气,寒不春光富贵花。匀水拳山粗径,短篱矮屋好移家。此中清福初消受,腕底香生与正余。庚子仲春写于第一客居之深柳读书堂,二树。
3.浸月。一天碧水沉尘昏,几树疏花露远村。映澈冰壶微有影,照来霜镜淡无痕。最宜仙子弹瑶瑟,留个佳人共玉樽。皓魄素枝浑不识,更从何处觅香魂。二树山人。
4.搜烟。正向孤山欲讨春,迷离景色忍难真。似无尘阴高人驾,会有香坐涉水滨。写入画图雅有影,化成笔墨自通神。未知处士情何限,不尽烟光流幅巾。庚子仲春写于第一客居之深柳读书堂,二树。
钤印:童钰之印、白马山长、如诗画稿、字二树、万幅梅花万首诗、以笔墨为游戏
5.凌云。竹篱茆舍绝尘嚣,玉雪若肌气自超。任尔无心腾碧落,也同有节上青霄。翩翩白鹤翻轻羽,袅袅成霞亲薄绡。长许岸寒雨映带,不知深处可能招。庚子仲春写于第一客居之深柳读书堂,二树。
6.傲雪。轻携不借瘦携藤,野外寒梅倦不隐。六九节交春尽尽,雨三里望雪层层。水仙配祀真无系,火食考梅媿未曾。如此清标谁作伴,苍松古柏是为朋。庚子仲春写于第一客居之深柳读书堂,二树。
7.临风。东君摇曳到孤山,相对披襟意自闲。总使风姨摧冷艳,几曾仙子堕尘寰。飘零玉树香犹在,宛转芳魂梦正还。有负西溪深夜月,翛然空尔照痕斑。庚子仲春写于第一客居之深柳读书堂,二树。
8.晴午。日暖风轻绝点尘,枝南枝北对芳辰。晴窗烂放吴山雪,卓午纷披香国春。定日睡余思索笑,每于诗罢为传神。此中无限阳和意,消尽寒光置我身。庚子仲春宗寓阴雨连朝斋无客至,竟得完帧,可喜也。二树山人童钰。
出版:1.《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集》(下卷)P20,河北美术出版社,年;
2.《公关世界》民营博物馆卷P33,总第期下半月刊,年7月。
x46cm.x8约7.3平尺(每幅)
此图的第一至七屏均署款:“庚子仲春写于第一客居之深柳读书堂,二树。”第八屏署款:“庚子仲春宗寓阴雨连朝斋无客至,竟得完帧,可喜也。二树山人童钰。”由此可知,此图作于年,童二树60岁,正客居他乡,在仲春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家中无客来访,异常宁静,二树挥毫泼墨,创作了这八屏梅花图及八首咏梅诗,心中充满喜悦。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一幅梅花作品,不仅描绘了多彩多姿的梅花之美,还通过题画诗深化了作品的内涵。这八首诗引经据典,通过典故、比喻、拟人等手法讴歌了梅花高洁、孤傲的品质。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史学知识与文学知识,体现了童二树深厚的文史底蕴及艺术修养。
童二树墨梅纸本立轴清(6)
款识:二树。
91×42cm.约3.6平尺
童二树墨梅(7)
纸本立轴清
钤印:童钰
出版:《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下)P,西泠印社出版社,年。
x35cm.约4.6平尺
童二树梅花卷纸本手卷清
出版:1.《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下)P,西泠印社出版社,年。
2.《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集》(下卷)P19,河北美术出版社,年。
34xcm.约9.1平尺
童二树梅花纸本立轴清(8)
x28.6cm.约3.4平尺
童二树墨梅纸本立轴清(9)
.6x36.8cm.约3.3平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