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纪录片《大国仪仗》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纪录片讲述了一支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特殊部队,全景再现了中国仪仗队从雏形到正式建立的全过程。
今天同大家分享的是新中国仪仗队如何诞生的故事。他们腰挂手榴弹接受检阅,结束后又能立即回归战场。这样一支特殊的全副武装的部队是如何组成的?
1
年3月4日,入春一月有余,陕北高原却没有丝毫暖意,连绵起伏的黄土峁上依然刮着刺骨的寒风。这天,位于陕北腹地的延安机场却甚是热闹,人们聚集在这里,急切盼望着中央领导的到来。
上午10点,毛泽东、朱德等人信步来到机场,人群中顿时爆发出激昂振奋的欢呼声。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欢迎人群,还有一队精神抖擞的解放军官兵,纹丝不动地“钉”在了欢迎队伍的最前列。
如此阵仗,中央领导人究竟要接见何人?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官兵又肩负着怎样的重任呢?
年,国共《双十协定》的签署并没有打消蒋介石挑起内战的企图。国民党当局以和谈为幌子,暗中调兵遣将,制造摩擦。为进一步协商解决国共军事冲突的问题,美国派出了一位“重量级”的调停人——乔治·马歇尔。他曾经在年担任位于天津的美国第15步兵团的指挥官。在这里,马歇尔在部队中大力推广汉语学习,提倡与中国军人广泛接触。3年的中国之旅,不仅使马歇尔成为了地道的“中国通”,还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底,曾在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此时已是美军五星上将的马歇尔再次来到了中国。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身份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他将和周恩来、张治中组成“三人军事协调小组”,专门负责调解国共军事冲突。
按既定行程,年3月初,马歇尔一行将来到延安等地进行视察。为迎接马歇尔,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决定组建一支临时仪仗队。
年2月,正在陕北甘泉县清泉沟驻地组织部队冬训的教导旅第1团团长罗少伟,突然接到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报内容简短却意义重大:
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即将在下个月访问延安。
为表尊重,中央决定从在延安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某团抽选人,组建一支临时仪仗队。组建队伍的重任就交给了罗少伟团长。
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组建起一支仪仗队,仍然要面对不少困难。
首先就得过心理关。
官兵们听说要列队欢迎背后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美国人时,抵触情绪很大。听闻消息的罗少伟第一时间转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表示以仪仗队形式欢迎马歇尔,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和平诚意与强大力量。经过一番开导,弄清原委的战士们才豁然开朗。
2月5日,这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的仪仗队从甘泉出发,经过一天急行军,于当晚进驻延安机场。
第二个问题来了,准备时间不足一个月,加之仪仗营官兵从未有过系统性队列训练,这该怎么办呢?
中央领导最终做出了只进行持枪礼阅兵式的决定。这样既让欢迎仪式显得庄重肃穆,又大大减少了训练难度,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原中队长李同国回忆到:
“立正就是右手持枪,右手持枪,对,把那个前边那个拖地板,前边悬空,后边一个支撑点,就是那个枪刺和你的身体成一条线。这个外宾来了之后,执行官下达向右看,向右看我们就向右摆头45度,啪摆头45度,目迎目送。到左前方45度角就停止,向前看,啪摆回头来,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就这么简单。”
除了仪仗队的仪式训练,如何统一着装与装备,成为了一道绕不开的难题。
为了装扮这支特殊的部队,延安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忙碌起来。军需部门就地取材,用当地最好的延安土造粗呢作为军服原料。
在装备与配饰的选择上,为了体现部队强大的战斗力,军械部门特别收集了大量从战场缴获而来的日式武器。与此同时,为表和平之意,还让官兵头戴缀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军帽,并在左臂佩戴有“18GA”字样的臂章。
经过20多天的集训和精心准备,这支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特殊部队,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次仪仗任务。
年3月4日,上午时分,随着天空传来的巨大轰鸣声,一架美制C-47运输机徐徐降落在延安机场。
在周恩来和张治中的陪同下,马歇尔缓步走下舷梯,与毛泽东、朱德等人一一握手致意。随后,在朱德的引导下,马歇尔、张治中等人阔步检阅仪仗队。
手握钢枪的战士们如雕塑般纹丝不动,整齐的队形和炯炯目光,由内而外地透射出一股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当马歇尔走到队伍中间时,身旁的周恩来指着一名战士手中的“三八大盖”,向他介绍说:“这些武器都是我们从日本侵略者那里缴获的”。表情复杂的马歇尔听罢,微笑地点了点头。
不过形势可不会等人。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周围,国民党军队蠢蠢欲动,胜利完成受阅任务的仪仗营,很快解散归建,继续担负起保卫延安的光荣任务。虽然,这支临时仪仗营此后再也没有执行过相关任务,但作为人民军队的首支仪仗队,他们却足以载入仪仗大队的光辉史册。
2
年10月1日,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天,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就致电周恩来外长,表示苏联政府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到年底,已有25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17个国家愿意与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按照国际惯例,首任使节到达驻在国并递交国书后,才标志着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
所以为了迎接外国使团,建立仪仗队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时担负中南海警卫任务的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2师直属警卫营第1连就担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第2师直属警卫营前身为在延安时担负毛泽东和中央首长警卫任务的中央警备团警卫连、第2连和骑兵连,警卫经验丰富,军事素质过硬。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才将仪仗连的重任交给了他们。
然而,让仪仗连官兵意想不到的是,刚改编没几天,他们就被毛泽东请进了中南海。原来,毛泽东想让仪仗连的战士们先熟悉一下执行任务的环境,顺便再看看战士们的精神面貌。
就这样,多名仪仗兵在连长向富朝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
为了完成这个仪仗任务,服装上衣用缴获的日军的呢料上衣穿的,下边是马裤,这样显得精神,武器拿的全是三八枪,因为三八大盖在打开枪刺后有1.65米长,十分威武,看起来整齐划一。
毛主席看到焕然一新的仪仗队员,十分高兴,围着仪仗连走了一圈后,回头对向富朝说:“咱们演练一下吧,我当外国大使。”
向富朝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立马整队,准备迎接这位特殊的“外国大使”。
一场模拟演练开始了,当“外国大使”的轿车来到怀仁堂门口时,国歌声响起,“大使”走出轿车时,向富朝一声令下:“向右看,敬礼!”队员们在摆头的同时,双手举枪,并行注目礼。目光随着“大使”的脚步移动,直到进入怀仁堂。仪仗队的精彩表现让毛泽东和一旁的周恩来非常满意。
年10月10日下午,北京前门火车站要迎接的是首位外国驻华使节。在军乐队欢快的乐曲声中,苏联大使罗申乘坐的专列徐徐驶进站台。月台上,早已等候多时的周恩来、聂荣臻、王稼祥等人上前迎接。
10月16日,按约定时间,罗申在中国外交部交际处处长阎宝航的陪同下,从苏联使馆乘礼宾车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刚走下车,军人出身的罗申就被一旁精神抖擞的仪仗队员吸引住了。
有了之前的演练,队员们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紧张的情绪。当军乐队奏完两国国歌时,随着连长向富朝一声令下,队员们“唰”的一声,举枪并行注目礼。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精神饱满。
迎宾仪式后,毛泽东和外交部的同志都十分满意,首次参加仪仗司礼任务的仪仗连官兵更是兴奋地睡不着觉。在此后一段时间里,这支临时组建的仪仗连又先后参加了多次国书呈递的仪仗任务。
3
不过组建一支专门的仪仗连还是十分必要的。
年9月28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率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位来访的外国总理。
纪录片《大国仪仗》截图
由于时间紧张,在没有专业仪仗队的情况下,中央军委研究再三,决定再次启用三年前执行国书呈递仪仗任务的临时仪仗连。
仪仗连成立之初,由于是整建制进行的改编,全连官兵并没有根据仪仗任务的特点,对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在迎宾仪式预演时,领导发现队员们年龄差距很大,个头高低不齐,身材也不均匀,难以形成一个威严雄壮的整体,更不能展现出军国威、军威。
为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展现出国威、军威,中央领导最终做出了临时替换仪仗连的决定。眼看迎宾日期一天天临近,哪支部队能临危受命,担此重任呢?
原来的仪仗连队员都出自中央警卫团,军事素质过硬,想要找到一支替换他们的队伍并非易事。此时,有人想到了当时正在北京进行国庆阅兵集训的解放军第七步兵学校的学员们。
这些年轻学员,体态挺拔,气宇轩昂。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几个月的队列训练,他们的分列式已经颇具水准。于是,多名学员被临时抽调成为了身肩重任的仪仗兵。
由于队列基础较好,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队员们很快就“上了道”。经过几天的强化训练,这支临时组建的仪仗队,已经可以满足仪仗司礼任务的队列要求。
9月28日,泽登巴尔率领蒙古政府代表团抵达南苑机场。在欢迎仪式上,这支由年轻学员组成的临时仪仗队完成了阅兵式和分列式。任务结束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队员们也迅速归建,并在2天后,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年国庆阅兵。
虽然临时仪仗队顺利完成了迎宾任务,但周恩来却感到,组建一个正规、合格,能随时以高标准完成迎宾司礼任务的仪仗队,已经势在必行。
欢迎仪式后,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鉴于外交礼仪和国内重大集会的需要,我们应该组建一支仪仗队”。周恩来的话说到了毛泽东的心坎上。毛泽东不是一个讲究排场的大国领袖,却深知仪仗队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年底到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首次以国家元首和总理的身份出访苏联。在莫斯科火车站,毛泽东检阅了苏联三军仪仗队,苏军战士队列动作整齐威武,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访苏回国的火车上,毛泽东曾问周恩来:“一到莫斯科,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周恩来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仪仗队,对此,毛泽东非常赞同。
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毛泽东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无论大小都拥有自己的仪仗队。仪仗司礼虽然是一种礼宾形式,却象征着一个国家尊严和对他国的友谊和亲善。
“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仪仗队。”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周恩来开始亲自筹划仪仗队成立的具体事宜。
在仪仗队员的挑选上,周恩来将挑选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公安警卫师,甚至还派人到兄弟单位挑选骨干精英。
挑选出来的战士身材上要符合仪仗队的标准,个头比较高,而且脸庞基本上都是方脸庞,国字脸。这样显得整齐。
而在仪仗营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营长。他既是整个仪仗营的领导,也是执行迎宾仪仗任务时唯一的现场指挥员。因此,在营长的选择上,警卫师领导可谓慎之又慎。
扛下这个重担的是王立堂。18岁就成为八路军冀东分区特务营战士的他,在抗日战场上作战英勇,负过大伤,也在双清别墅保卫过党中央,政治过硬。王立堂身姿挺拔,仪表威严,嗓音洪亮,警卫师领导将所有干部排队比较后,才最终选定王立堂担任仪仗营营长。
仪仗队员、现场指挥员都选好了,那么剩下的难题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着装了。
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队员穿着的新式礼宾服。铮亮的金色腰带与各类配饰闪耀夺目,华美的礼服和帅气的长筒皮靴,无时无刻不再展示着仪仗兵的与众不同。
然而,在60多年前,人们却很难从军服上识别出仪仗兵。
在当时,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所限,仪仗队员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礼宾服。尽管战士们个顶个的优秀,但他们的服装却与其他部队无异。在仪仗营成立之初,队员们就穿着50式军服,执行仪仗司礼任务。
如果不是执行仪仗任务时,他们脚上穿着的黑皮鞋,人们根本无法区分仪仗兵与普通士兵的不同。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年6月,公安部队领导李天焕、邓少东、吴烈等人共同签署命令,正式成立仪仗营。仪仗营官兵余人,下属4个连,每个连队编制人,隶属公安警卫师领导。
尽管几乎没有任何仪仗礼仪基础,但这些热情高涨、信心满满的仪仗兵却坚信自己可以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予的光荣使命。
随着国门的敞开,这支新成立的国家仪仗队,也必将在迎宾送客的外交舞台上,与新中国一同走向世界。
[责编:廖慧文]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