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尤九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三足鼎立,诸葛亮北伐、魏蜀争战的故事流传甚广,在老百姓心中耳熟能详。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木门道战役”相信都不会陌生。考《三国志》等史书,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年),诸葛亮率主力北伐曹魏,再出祁山,以木牛(诸葛亮创制的一种运输工具)运输粮草,东北向进军到上邽一带。而魏军主帅司马懿率部自长安西进,翻越陇山山脉,经过略阳到达上邽县东部,双方对垒、交兵于祁山——上邽一带。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依险固守,诸葛亮终因蜀大军粮草不济,被迫退兵。魏名将张郃率兵追击,诸葛亮在木门道依木门地形设伏兵,将张郃诱入木门峡谷,山上滚木礌石齐下,阻塞张郃军后路,万弩齐发,郃与将士们皆死于木门道。由此小小的木门道便和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张郃的悲剧一起载入了史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关于三国古战场木门道的地理位置,众说不一。尤其是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全国播放之后,在国内出现四个地方争“木门道”的现象。一是甘肃天水木门道说;二是甘肃礼县罗家堡木门道说;三是四川剑阁木门道说;四是陕西汉中勉县木门道说。

一、从史书记载分析,木门道就在祁山(西)——上邽——略阳(东)一线之间的区域

关于木门道,最早见于史载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年)撰著的《三国志》。据《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三国志》是官修的的正史,为第一手史料,而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的人,距三国时期木门道战役发生的时间很短,故其记述绝对真实可靠。因战役发生地木门和青封为同一史书记载,故木门和青封实指一地,并非异说。从文字记载来看,这三条史料记述虽极为简略,但对木门道这一重大战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及结果都有明确交代。蜀汉建兴九年(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复出祁山伐魏,以木牛运送粮草,志在必得。魏诏令司马懿、张郃统率众将西进至略阳向西驰援,抵御蜀军。六月,因粮草不济,诸葛亮率军被迫退兵,回保祁山。张郃率兵追击,诸葛亮在木门(青封,又称木门关、木门道)依木门地形设伏兵射杀张郃。

据魏蜀双方争夺陇右时的攻守形势、进军路线和据守地点分析,祁山在略阳之西,略阳在祁山之东。这表明,诸葛亮复出祁山伐魏,与魏军对垒、相持于祁山(西)——略阳(东)一线,木门道战役是在蜀军粮草不济向祁山方向退兵的途中发生的战事。据此,可断定木门道战役发生地木门道必然在祁山——略阳一线之间附近的区域范围内,而没有在祁山——略阳一线之外。

在这一重大战事中,出现了祁山、略阳、木门(青封)三个地点,木门道战役发生地在木门。

祁山,其位置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里,山上有城,极为岩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据此可知,三国时诸葛亮用兵的祁山在嶓冢山西七十里、地处汉水北侧,山上筑有城池。城南三里有诸葛故垒,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嶓冢山位置据《前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西县条载:“《禹贡》嶓冢山,西汉(水)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又据明胡缵宗纂修的《秦州志》漾水条记载:“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记》云:‘嶓冢已东,水皆东流,嶓冢已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水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西流,入西汉水。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里许。”据清光绪十五年《秦州直隶州新志山水》记载:“又迆东南去州治六十里,为番[嶓]冢山,亦名云台山,俗名齐寿山。”表明嶓冢山即地处今天水市秦州区东南的秦岭主脉齐寿山,在上邽西南六十余里、礼县盐官东五十多里。嶓冢山海拔米,是天水境内著名的分水岭,其山南之水流入白家河,山北之水流入耤河,而山西之水即西汉水发源处。汉水即发源于齐寿山的嘉陵江(古称漾水)一级支流西汉水,由东向西流经天水市秦州区齐寿镇,在平南镇由东北折向西南,经天水镇,南面纳入礼县盐官河。

经考证,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祁山镇一带,地处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礼县盐官镇),处嘉陵江支流西汉水流域,阻山带河,是由陇入蜀的必经之地。在祁山的中南部南麓有诸葛亮故垒,今称祁山堡(在礼县祁山镇),上建武侯祠。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说:“(祁山堡)东四十五里,与祁山不粘不连,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巉削,上平如席,其下为长道河,即诸葛武侯六出祁山时驻师之所。上有武侯祠,春秋祭焉。”祁山作为战略要地,魏重兵屯守,蜀志在必得。蜀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赵云、邓芝为疑兵,出箕谷;亲率大军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占祁山,陇右震恐。天水、陇西、安定三郡不战而降。接着前锋马谡丧失街亭,蜀军全军被动,被迫撤回汉中。三年之后的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运粮,和魏大将军司马懿对垒于祁山——上邽一线,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依险固守,相持到六月,诸葛亮终因粮尽退兵。诸葛亮这次北伐最大的战果,是在木门道射杀劲敌张郃。

略阳,其位置据《通典》陇城条记载:“汉略阳道,故城在今县西北”。又据《水经注渭水》记载:“(略阳川水)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一作往],左则阁水入焉。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历[入]略阳川,西得破社[一作杜]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川水又西,经略阳道故城北,渥[涯]渠水出南山,北经埿峡,北入城。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自安民县之杨城[永始二年,成帝罢安定呼他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审[番]倾[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夜袭击嚣,拒守将军金梁[城]等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亲将(救之),嚣走西城,世祖与来歙会于此。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据天水地方史志专家潘守正著《水经注天水及周邻河流释解》考述,《水经注》中略阳城,即北魏略阳县城。略阳道故城,指西汉所置略阳道治地,按《水经注》文所述,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东蔡家河村一带,即北魏略阳城西数里。《后汉书郡国志》载有略阳县,并称其县境有街泉亭。可知东汉时将原略阳道与街泉县合并,新置略阳县,后沿至北魏初,改名陇城。又据《隋书地理志》天水郡陇城县条载:“旧曰略阳”。可证北魏将略阳改名陇城后,又复名略阳,但史籍不载复名年份,《水经注》中称略阳而不称陇城,可见其时已经复称略阳。时略阳县治,据《水经注》文所载,在旧略阳道治以东,即今陇城镇西。东汉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刘秀派来歙攻陇右,克略阳,后隗嚣反攻,围城数月,及刘秀亲自率军援救,才得解围。可能正是这次攻围战,使略阳道城被毁,后设略阳县便于原略阳道城以东另置新治。据此可证,三国时略阳即指东汉新置略阳县,沿至北魏初,改名陇城,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陇城镇。

四川剑阁木门道说显然是受明罗贯中著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详细描写了木门道战役的过程:“却说孔明知祁山兵已回,遂令杨仪、马忠入帐,授以密计,令先引一万弓弩手,去剑阁木门道,两下埋伏;若魏兵追到,听吾炮响,急下木石,先截其去路,两头一齐射之。二人引兵去了。又唤魏延、关兴引兵断后,城上四面遍插旌旗,城内乱堆柴草,虚放烟火。大兵尽望木门道而去。……(司马懿)令人探之,果是空城,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张郃领命,引兵火速望前追赶……延、兴二将,轮流交战。张郃奋勇追赶,看看天晚,赶到木门道口……战不十合,延大败,尽弃衣甲、头盔,匹马引败兵望木门道中而走。张郃杀得性起,又见魏延大败而逃,乃骤马赶来。此时天色昏黑,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滚将下来,阻截去路。郃大惊曰:‘我中计矣!’急回马时,背后已被木石塞满了归路,中间只有一段空地,两边皆是峭壁,郃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馀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中有杜撰和虚构的成分,不同于正史,而作者罗贯中(—年)是明代人,距三国木门道战役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与西晋陈寿撰著的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史实有差异。从地理位置看,四川剑阁地处四川省东北、陕西汉中西南,在略阳(今秦安县东北陇城镇)西南,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路线不符,显然在三国时蜀汉战线祁山——略阳一线之间的区域之外,且距离祁山、略阳均路途遥远,故可排除四川剑阁木门道说。

陕西汉中勉县地处陕西省西南、汉中市西北,在略阳(今秦安县东北陇城镇)东南,又在三国时蜀汉战线祁山——略阳一线之间的区域之外,且距离祁山、略阳均路途遥远,故可排除陕西汉中勉县木门道说。

又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晋常璩撰著《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记载:“九年春,丞相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参军王平守南围。司马宣王拒亮,张郃拒平。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张郃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秋八月,亮还汉中。平惧亮以运不辨见责,欲杀督运岑述,惊问亮何故来还;又表后主,言亮‘伪退’。亮怒,表废平为民,徙梓潼;夺平子丰兵,以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知居府事。时费祎为司马也。”

另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记载:“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擒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费曜邀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麦,与宣王遇於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兵而还。宣王寻亮至於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大军以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亦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固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且曰:‘公畏蜀如畏虎,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王平]於南国,自案[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距,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铠五千领。宣王还保营。袁希之《汉表传》曰:丞相亮出军围祁连山,始以木牛运粮。魏司马宣王张郃救祁连山。夏六月,亮粮尽,军还,至於青封木门,郃追之。亮驻军,削树皮题曰:‘张郃死此树下。’豫令兵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郃果自见,千弩俱发,射郃而死。”

据唐房玄龄等合著的《晋书宣帝纪》记载:“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陵]、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据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记载:“春二月,……汉丞相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三月……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王平]于南围,自案[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据明胡缵宗纂修的《秦州志兵戎志》记载:“建兴九年、太和五年春二月,丞相亮伐魏,围祁山,以木牛运。魏司马懿留兵守上邽,帅众救祁山。亮逆懿于上邽。郭淮等邀亮,亮破之,遇懿于上邽。懿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遣张郃追亮于木门,郃中流矢死。”

以上几条史料记载表明,春二月,诸葛亮率蜀军从陇右再次伐魏,围攻祁山。魏明帝曹叡遣大将军司马懿向西驻扎长安,督军拒敌,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往援。三月,司马懿令费曜、戴陵领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增援陇右西救祁山。诸葛亮闻讯,分兵留攻祁山,自率主力往上邽迎战司马懿。魏军前部郭淮与留守上邽的费曜部袭攻蜀军,被蜀军打败。诸葛亮令军士抢割上邽一带未成熟的小麦,以绝魏军食粮,与司马懿在上邽县以东相遇。司马懿收兵,依险固守,与蜀军对垒、相持于上邽东。诸葛亮求战不得,日久又恐后援不济,遂率军西撤。诸葛亮率军向西南退至卤城(今礼县盐官镇),占据南北二山有利地形。司马懿督军尾随而进,在卤城外围山上扎营,构筑工事,不与诸葛亮交战。贾诩、魏平等将多次请出战,司马懿只令坚守。延至五月辛巳日,司马懿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遂令张郃攻击驻守南围的蜀无当监王平,自率主力向卤城蜀军出击,两面夹击诸葛亮大军。诸葛亮好不容易盼到魏军出战,即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结果是,南线的张郃久攻王平不下。在北线,诸葛亮大破司马懿主力,取得“甲首三千级,铠五千领”的胜利。司马懿败退回保大营。按《晋书宣帝纪》的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似乎卤城战役是魏军大获全胜,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此时还是五月份,诸葛亮军六月才粮尽。若是魏军“俘斩万计”,蜀军绝不可能淡定地等到六月粮尽才退兵。以地点看,天水木门道在卤城(礼县盐官)东北,距离卤城约16公里,而如果诸葛亮被司马懿“俘斩万计”,那么诸葛亮应该向南撤退,何以推进到卤城东北16公里的木门处设置伏兵呢?加之《晋书宣帝纪》的记载明显偏向于司马懿,且史书中对魏军主将张郃在木门被蜀军射死只字未提,可见《晋书宣帝纪》的记载歪曲历史史实,不足为信。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在卤城与魏司马懿展开了决战,蜀军大获全胜。

史书对卤城战役之后的历史虽无记载,但从战略上看,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攻据陇右,卤城战役大获全胜后定然乘机挥师北进,绝不可能按兵不动,据守在卤城。从时间上看,卤城战役发生在五月,距《三国志》所记载的“夏六月,亮粮尽退军”尚有一段时间。可见卤城战役之后,诸葛亮并未立即南撤退军,不仅未退,反而乘势向北前进了。据此可断定,司马懿的主力被击败后,向西北上邽城方向退却。诸葛亮乘胜北进,往前推进了几十里,又和魏军形成了新的对峙。从地理上看,诸葛亮向北推进了至少50里,到达木门之北,才能有后面在木门发生的伏击战。

又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记载:“汉丞相亮之攻祁山也,李平留后,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孤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据此可知,延至六月,阴雨连绵,蜀军负责押运粮草的李严(后改名李平)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致蜀军粮草运输供应不上。诸葛亮不得不放弃战场优势,在粮尽前退回汉中。撤守上邽一带的司马懿见诸葛亮退军,认为有机可乘,下令让张郃领兵追击。诸葛亮南撤途中在木门设伏兵,居高临下射杀张郃。

上邽,天水之古称,即秦武公十年(公元前年)秦人攻灭邽戎后所设的邽县,为中国见于史载最早的县级行政建置。秦始皇时,因在今陕西渭南设下邽县,邽县改称上邽。据天水放马滩出土战国木板地图,治今天水市麦积区北道埠西北。另据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雍际春《上邽县治地诸说辨正》,秦自创设邽县至三国时代,邽县、上邽县治地不在今天水市,而在其东40里的今天水市麦积区所在地(史称“上邽故城”)。三国以后至唐末,上邽城治地在今天水市(史称“上邽城”)。又据天水地方史志学者潘守正《邽(上邽)治地考辨》考证,西汉至北魏上邽县治,治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以东十里的潘集寨村南东柯谷口。北魏太延二年(年)后,上邽城因战乱破坏,废县为镇,迁治今天水市秦州区城区,改名上封。隋大业初年上封县复名上邽县。唐末乾符年间(—)以后废为镇[按《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咸通年间上邽县还存在,上邽县废止当在唐乾符年间以后,民国《天水县志》、新编《北道区志》均载唐末大中三年(年)从吐蕃收复改为镇有误]。据此可知,三国时上邽治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潘集寨村南东柯谷口。

三国时期,魏蜀曾长期在陇右天水一带交战争锋。从蜀军的出兵地点、行军路线和方向来看,诸葛亮出兵北伐、复出祁山的进军路线是诸葛亮由汉中北上围攻祁山,然后率蜀军主力向东北方向进到曹魏领有的天水郡(治冀县,今甘谷)上邽县以东一带。司马懿西屯长安,经过略阳到达上邽东部,据险固守,与蜀军对垒。蜀军是东行攻取上邽,魏军自然只能由长安经略阳向西阻击。司马懿据险固守,诸葛亮求战不得,遂率军由上邽西撤。诸葛亮率主力撤退到卤城,司马懿尾随跟进,不与诸葛亮交战。司马懿迫于众将请战压力,与蜀军主力在卤城决战,被诸葛亮打败。魏军大败后向北撤退,诸葛亮乘胜北进,在上邽一带形成新的对峙局面。然蜀军终因李严延误,粮尽退兵,张郃率兵追击,诸葛亮在木门道依木门地形设伏兵射杀张郃。据此可知,木门道战役发生在祁山(西)——卤城——上邽(东)一线,且木门道在祁山以东、上邽以西的区域。

二、从天水地方志书记载分析,木门道就在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村南稠泥河谷

既然木门道在祁山以东、上邽以西的区域,那么其具体位置在何处?

据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山川》记载:“木门,(秦州)西南九十里。汉丞相射死魏张郃处。”

又据清光绪十五年王权、任承允纂修的《秦州直隶州新志地域》堡砦条记载:“又州治西南六十里为牡丹园镇,木门道在其地,南接礼县境。”

据《秦州直隶州新志山水》记载:“中国山河维首,皆在雍、凉。……以今地言之,州北有朝阳、凤凰、安林、中镇、谷口及秦安之黑龙、五峰、九龙,……南有木门、铁堂、嶓冢、麦积、石门及礼县之圣湫、镇凤、九泉,徽县之天池、青泥群山”。

据《秦州直隶州新志山水》记载:“礼县介在西南,元置元帅府,明立千户所,亦要地也。西入宕昌,南控武阶,仇池南峙,板桥在右。大小关在后,虎邶塔山东亘。西则祁山也。城西则莫遮拦,岷、峨诸山为外藩;太平、大砦二山,峭峰四周,有石门如砦然。北则木门道在焉。”

另据民国时期哈锐、任承允、贾缵绪于民国二十五年(年)编纂成的民国《天水县志古迹》记载:“木门在(天水)县城西南八十里丰裕川,为天水赴西和之要道,俗称峡门。按《三国志》,即魏张郃被蜀相诸葛亮射死处。”民国《天水县志关梁》记载:“木门道在县治西南九十里王家铺,南接西和县境。”

地方志书是以一定地域内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历史与现状为记述内容的科学资料著述,虽是间接史料,但地方志书历来由地方史官编纂而成,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从这几条至今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关于门道位置的地方志书记载,表明木门道在秦州州治(今天水市城区)西南六十里牡丹园镇,地处祁山以东、礼县北部的秦州南部铁堂峡、嶓冢山(齐寿山)一带附近,位于天水县西南九十里的王家铺村(今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下辖村),由此可清楚地确定木门道的具体位置即在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村(王家铺村自然村)南稠泥河(《水经注》称“峡石水”)谷,这与古代史书的记载是相一致的。

三、从甘肃天水木门道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来看,其山川地理与古代史书、天水地方志书记载完全相吻合

甘肃天水木门道,俗称峡门,在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60公里处的牡丹镇木门村(王家铺村自然村)南西汉水支流稠泥河谷(东汉时称“射虎谷”)峡谷口处。从天水木门道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来看,其山川地理与古代史书、天水地方志书记载相吻合。笔者曾于年10月随同天水文化界人士一同赴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村木门道实地考察过。此处东有王家梁山,西为旋帽梁。稠泥河由北向南穿门而过,注入西汉水。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峡谷幽深,状若天然门户,地势险要。古代山中多木,故有木门之称。稠泥河自北向南流过牡丹镇王家铺村后,东西相对的山脉主翼突然均向河道伸展,原本宽阔的河谷陡然变窄,延展一段后又逐渐变宽,成为一个椭圆形口袋状河谷忽又变窄,在牡丹镇木门村附近形成一个酷似葫芦状的狭长峡谷。据曾任牡丹乡领导的尹守奎、于和平及熟知当地历史的木门村书记王月明介绍,古代的木门就在牡丹镇木门村南稠泥河峡谷口牡(丹)——罗(家堡)公路西侧下近稠泥河河道处,地处葫芦状峡谷谷口处,谷口原宽度不足20米。谷口河坝处留存有一条窄窄的小道痕迹,即是古木门。20世纪因村民挖山采石,继之又炸山修路,木门峡谷处近东侧山体被挖去一截建成公路,木门处峡谷变宽,遂成为现今人们所看到的木门。两侧山上森林密布,是最适合埋设伏兵打伏击战的地方。这里至今留有伏兵湾、拴马湾、张郃坪、石鼓、土钟等与三国古战场有关的地名。相传稠泥河峡谷口东侧王家梁山的张郃坪下即当年蜀军布设伏兵的伏兵湾。峡谷口西侧旋帽咀下即当年蜀兵屯兵拴马的拴马湾。木门北葫芦状峡谷的瓶颈部即王家梁山山腰还建有一处供奉诸葛孔明、先主及文臣武将的武侯祠,内有武侯祠、昭烈殿(先主殿)、文臣廊、武将廊等建筑。木门周围还出土了魏蜀时期的箭头、刀、矛、剑、弓等兵器及行军铁锅,足见斯地实为三国古战场。

礼县“木门道”之说,其说谓木门在礼县盐官镇的罗家堡村,是将木门道地形误解而致。罗家堡村位于稠泥河下游礼县盐官镇境内,地处稠泥河由北注入西汉水的河口地带,北与天水市秦州区华岐镇相连,与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道同属稠泥河流域。但从地形上看,此处地形开阔,沟口已是西汉水川区地带,有二公里之宽,东至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6.1公里、西至卤城(今礼县盐官镇)7.2公里。其地形难以埋伏兵马,滚木礌石作战用不上,塞其道路无地形,即使埋伏弓弩手也难以施展,不适合打伏击战。更何况诸葛亮是军事家,打伏击战选择地点,绝不会选在此处。

综上所述,三国古战场木门道就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木门村(王家铺村自然村)南西汉水支流稠泥河谷峡谷口处,而没有在别处。

参考文献:

天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水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2.

潘守正著·《天水地方史略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5.

潘守正著·《天水历代战事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2.

潘守正著·《天水史地考辨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2.

明·罗贯中著/尤可编解·《三国演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4.

清·王权、任承允纂修·《秦州直隶州新志》标点本,.2.

民国·哈锐、任承允、贾缵绪编纂/潘守正点注·《点注〈天水县志〉》,.6.

明·胡缵宗/潘守正辑录点校·《秦州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3.

潘守正释解·《〈水经注〉天水及周邻河流释解》,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1.

天水市麦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水市麦积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9.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首部《麦积年鉴(卷)》策划编撰者,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原诗词研究会、麦积区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等团体会员。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星星》《甘肃史志》等刊物,所撰《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等。

.12.2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