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更能砥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

记者

张园园

樊洁明显感受到周遭的变化。

“相较于外流到延安就医,更多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选择留下来。”现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的樊洁介绍,当地温差大,天气原因致使慢阻肺等患者病情易反复,医院的诊疗条件,患者大多选择前往车程不足1小时的延安进行治疗。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樊洁

而这一切在呼吸与危重症科成立后得到改观。专科建设一年来,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支持治疗等日渐成熟,在家门口就诊成为这类患者的不二选择。“医院的‘虹吸’,内强素质是关键。”樊洁很清楚,同样的诊疗条件下,医院更具优势,一来就医报销比例高,患者总体花费较少;二来,病患家属陪护更为便捷。

01

摸着石头过河

呼吸与危重症科始于大内科。年,医院大内科分出,樊洁担任科主任,其后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综合内科。年6月,医院二级分科的开展,发展势头迅猛的呼吸科正式独立出来。而让樊洁没有料想到的是,另外一项“艰巨”的任务也即将落到她的头上。

医院晋升二甲,设置重症医学科是“标配”。然而,在此后的四五年间,科室仅收治了一位患者,不夸张地讲,ICU相当于一直处在闲置状态。思虑良久,院领导找到了樊洁。在呼吸科之外兼管起危重症科的工作,樊洁并非没有顾虑,46岁的年纪已然算不上年轻,而且没有正经做过重症相关工作,同时担心自己管理经验不足……不容樊洁过多思量,领导在一次办公会上拍板敲定,“我相信,除了你没人能挑起这个担子。”领导掷地有声的一席话燃起了樊洁的斗志,“重症工作一定要开展,行动起来总好过放置,没准慢慢也能做得有声有色呢!”

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更能砥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

随着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建立,樊洁身上的压力与日俱增。“我们这个科室比较特殊,负担了全院危重患者的救治以及会诊工作。”从科室开始收治重症患者后,樊洁就“住进”了值班室里。“一直揪着心,生怕患者晚间遇到什么突发状况。”

常态化防疫形势下,如何做好院感防控成为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樊洁刚接手时,很多工作开展尚不规范。“摸着石头过河”,樊洁这样描绘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医院大大小小的检查,每次必来的科室就包括呼吸与危重症科。樊洁从来不回避难题,带领科室成员直面不足,立即整改。多轮督查和整改过后,原本在感控方面的“问题科室”逐渐成为院内“标兵”。

樊洁指导患者做肺功能检查

与此同时,人员紧缺成为樊洁面临的第二道“坎儿”,科室仅有医生6人、护士14人。“实际情况是,专注和专业两个方面都打了折扣。”樊洁解释,一个团队承担了两个科室的工作,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如何能够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发展呢。再者,团队在危重症治疗方面力量薄弱,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深静脉置管等先进医疗技术能力都亟待增强;同时,危重症患者相较于普通患者护理难度高很多,而护理团队中取得ICU专科护士资格的仅有3人。

危重症患者救治考验的是团队的综合实力,而并非单兵作战能力。因此,分批次将年轻医生送出去短期培训成为樊洁给出的解题之策。她每次派一位医生前往医院或者西医院危重症医学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科室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救治任务,短期培训是当下的权宜之计。”同时,樊洁也给医生进修提出严格要求,要带回来真本领,至少掌握一个技术强项。只有每个人各有所长,在救治过程中密切配合,才能为成功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和机会。

对此,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师田建梅感触颇深。她提到,医院,接收的往往不是专科患者,不少病人合并症较多,这就对医护团队提出更高的考验。在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更能提升整个团队的救治能力。

在同事眼里,樊洁对于专业问题不容许有任何“灰色地带”,也同样以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

樊洁深知医学发展的规律始终是与时俱进,线上、线下的培训,只要有机会,她都不会错过。此前,她每年外出开会多达数十次,难得的周末时光要么在会场、要么在路上;如今,受疫情影响,线上会议再次成为她的“主战场”。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在跨专业的培训会上她也是“常客”,多个专业领域均有所涉猎。樊洁直言,作为医者不仅要专、要精,更要做到广。她解释,面对一个急诊重症患者,多学科会诊是非常关键的,但是作为医生,要能快速对当前患者的情况做出基本判断:请哪个科室参与会诊,会诊团队到来之前如何紧急处理。“只有接诊医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得心应手地做出处置,才能让会诊效果事半功倍。”

樊洁对医务人员能力提升的“执拗”,与记忆里那次抹不去的遗憾有关。

年3月,医院接诊了农药中毒的一家4口。其中,奶奶当场去世,70多岁的爷爷、40多岁的父亲和6岁的小女孩陷入昏迷,医院急诊科。很快,医生为3位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最终爷爷和父亲抢救了回来,但小女孩没有挺过来。

一个如花朵儿般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逝去,这让樊洁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在此后的科室讨论中,樊洁多次对于该病例进行详细剖析。“患者的病情是千变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永远在路上。”樊洁这样叮嘱医护人员。

目前,科室就诊达到余人次,住院余人次,其中收治重症患者26例。此外,科室在全县率先开展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呼吸机械通气治疗、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术等技术;另有6位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实现了在家自主使用无创呼吸机。让樊洁欣慰的是,年接到延安市卫健委通知,呼吸科通过了年度市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评审验收,被评定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02

从“保姆型”模式到“放养式”管理

在有限的人力配置下,如何激发团队的发展活力,被樊洁提上“议事日程”。

樊洁为患者开展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多年的管理体悟也推动着樊洁逐渐“转型”。她开始走出一个误区,不再大包大揽,而是由“保姆型”模式过渡为“放养式”管理。

以每周的业务培训学习为例,以前是主任做课件、备课、讲解……事无巨细,其他人仅负责听讲。现在樊洁大胆把培训任务分配给科室人员,她只提方向性要求,具体流程制定、PPT制作、课程设计等均由年轻医生独立完成。

樊洁坦言,刚开始医护人员也有抱怨和情绪,“主任倒是放心当起了‘甩手掌柜’,我们经验少、资历浅能把培训做好吗?”

在一片不理解和质疑声中,樊洁并未妥协退让。她坚信,人在适度的压力之下往往能够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不出所料,她欣喜地发现,每次培训都能看到医护人员的成长和进步。“随着大家观念地转变,科室学习进取的氛围日益浓烈。”樊洁以此和学生上课类比,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最终产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从临床业务上成长起来的管理者,樊洁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以前只专注于管理好自己手里的患者,现在更多的考量是如何把科室做强做大。”

在田建梅看来,樊洁的责任感已经融入骨子里。科室里有时住到五六十位患者,她基本上每个人的情况都要查问一下,哪里不对,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都会补充交代清楚。

“她就是我们的主心骨。”田建梅表示,年轻大夫值夜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都会给她打电话求助,而她的手机也总是保持24小时畅通。根据患者拍的片子和心电图,樊洁会第一时间给出远程指导,有一些急诊、重症患者她不放心,即使是凌晨时分,也会立即从家里赶过来。

“如果没有你们,我就再也醒不过来了,更不可能恢复成这样……”年11月9日,樊洁带领医护人员查房时,78岁的患者贺老先生握住她的手,激动万分地表示。

事情还得从10月21日讲起。当天,贺老先生突发寒战、高热、意识模糊,被家医院就诊,后以“感染性休克”住进了重症医学科。4天时间里,患者每日被注射大剂量药物,生命体征仍不平稳,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

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这些生僻的医学术语让家属们战战兢兢,10月25日,家人无奈签署了放弃治疗同意书,返回甘泉。

不能眼睁睁看着老人在“鬼门关”徘徊。家人本着尽心和搏一搏的心态,将老人送入医院进行维持治疗。见此,樊洁立即开启危重症绿色通道,完善相关检查后判断患者患有败血症、脓毒性休克、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樊洁清楚,患者随时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各种栓塞、DIC及各脏器功能障碍等情况。

急查抽血时,她发现患者外周血管强烈收缩,根本抽不出血。樊洁和张进召副主任在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即刻行深静脉置管术,并及时给予抗感染、大量液体复苏,最终患者血压维持在/60mmHg左右,MAP65mmHg以上,这意味着距离抢救成功近了一步。

此后,从扩容、升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纠正心衰的治疗方案,到尿量、营养支持、吸痰等各种琐碎的护理事项,经过全科人员不懈努力,贺老先生各项指标均在好转。10月30日,患者意识逐渐清醒。

目前,恢复良好的患者已经顺利出院。其后,老人家属为科室送来了一面锦旗和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樊洁坚信,随着科室整体能力的不断攀升,将为更多的危重患者带来生机。

03

探索全程疾病管理模式

“但凡有关呼吸的事,就找樊主任。”这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在樊洁看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更为紧要的是未病先防,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慢阻肺率先成为樊洁的发力点。

樊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