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平遥北上,虽然一直行进在黄土高原上,却是自北向南的汾河平原,起伏并不是很大。向北走到忻州有一个宁武县,这里有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其中一座山叫芦芽山,主峰高度海拔二千七百多米,和汾河平地高差一千三百米。我们到宁武的时候天色已晚,就顾着找地方吃羊肉,基本没注意黑黢黢的山上都长了什么、还是什么都没长。第二天早上从民宿的砖窑标间里一出来,眼见外面的山上还是长了不少大树的,有树就能见秋光。
芦芽山最有名的景点就是那个万年冰洞。
据化验,这个冰洞是第四季冰川的古董,距今有二、三百万年了,所以叫万年冰洞。如果冰川期的冰在里面一直没化,那肯定里面是永远恒温的。我们走到一个大石头坑里,坑壁上有一个很小的洞口,抬头往上一看,不是一线天,而是一掌天。
进了洞就要一直往下走。为了让我们能下去,当地人修了木栈道,还安装了电灯。
栈道两边都是冰窟窿,里面有冰钟乳和冰溜子。
还有天然的隧道。
这样的栈道走不多远就到底了,下面是一个大洞,空间不小,里面结满了各种形状的冰。
栈道延大洞绕了一圈,大家站在栈道上观赏,还拍照。
有冰柱。
冰水母。
这种细长的毛刺叫冰鹅管。
冰鼻涕。
冰哈喇子。
冰葡萄和冰胡子。
走一圈、叹一圈、拍一圈,然后从另一侧栈道再爬上去。
在一般的溶洞里看见的那些钟乳石有从上面下来的,也有从地上长起来的。这里的冰都是从上面长下来的,说明还是有融化发生,只不过特别缓慢。这个洞只有上面一个洞口,没有空气对流。冬天外面的冷气下沉能进来,让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在那些冰上。夏天外面的热气上升进不来,洞里的冰就不会融化。这个冰洞很神奇。
从冰洞出来,顺着山脚下的马路往前走,走到一个拐弯的地方进去,就到了这个地方。
大路口新修了一个寨门。
恒山北麓有一座悬空寺,芦芽山这里有一座悬空村。
过去有难民为了躲避土匪和战乱逃到这半山腰上,凭空盖了房。
山崖陡峭,易守难攻,唯一的出入口也很难走。
官兵土匪见这里很是贫困,不像有财宝的样子,所以就放过了这些村民。苟延下来之后,村民们也搭了个亭子,算是搞点子小情调。
进村的小路弯弯曲曲。
路边的落叶松结了不少小松果。
站在高处可以观赏周边的秋色。
离开悬空村,前面看见一片石头山,山顶上是一座小红房子。
山下有清格凌凌的河水。
河岸上肯定要有秋草。
看见一只鼎,写着“鼎汾”。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元鼎四年,公元前年,于汾水之阴拾到一周代宝鼎。这宝鼎不是做饭的炊具,而是礼器。汉武帝把宝鼎托运回长安,然后在宗祠里祭了一番。那个年代,除了传国玉玺以外,最重要的立国之器就是宝鼎了。有臣谗曰:“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兴汉,乃汉宝,非周宝也。”汉武帝闻言大喜,宣来搬家公司把此鼎运到避暑的夏宫甘泉宫供起来了,命名“汾鼎”。由此,汾鼎便象征国祚兴旺。那座甘泉宫现在只有地基和土墙跟了,那只汾鼎也早已失传。唐代苏颋有言在先“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洛书就是河图洛书中的那个洛水神龟背上的图文。
铸鼎铭“汾鼎”可以理解为祝愿国家兴旺强大,可是为什么立在这里呢?原来这里是汾河源头。
现在山西省里运来一个玻璃盖子,把汾河发源的泉水池给扣上了,还在泉边靠山建了一座“汾源阁”。
这汾源阁所在之处原有道光年间修建的水母殿,殿里就是汾水发源的那眼泉。年在水母殿原址上盖了这座汾源阁,仿清代晋派楼阁建筑。汾源阁二楼挂了一块额匾,上面写着“汾源灵沼”,那是山西诗书画印艺联副主席郭新民年为重建汾源阁所题,他是当时的宁武县委书记,宁武县旅游大业的主要发起人。那眼泉水流进前面的水池,然后从池边一只龙头注入河道。
“汾河源头”碑后面是汾鼎,汾鼎后面的山上有一座庙。爬上一百单八级台阶上去一看,叫雷鸣寺。看看山门。
看来这座寺还兼做汾源管理所和博物馆。山门里坐着弥勒佛。
进了山门的登山台阶也是弯弯曲曲的,上去是一座牌楼,额枋上写着“雷鸣华夏”,也是郭新民先生年所题。这座寺是年重建的,二十年了,也相当破旧了。因为汾河源头泉水涌出声如雷鸣,所以本寺名为雷鸣。
牌楼两边也有钟鼓楼。
后面是宗教活动场所大雄宝殿,虽然规模不小,可是规格不高。
大雄宝殿里佛像是刚刚重塑金身,金碧辉煌。佛像是结半跏趺坐,就是一脚藏在下面;一脚露在外面。右手说法印,左手禅定印。这座大雄殿里有三座佛像,下面这是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他的左手是东方药师佛,右手是西方阿弥陀佛。
看完芦芽山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我们沿着汾河顺路而下。
水碧天蓝,坐车向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