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扬中」这个名称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在这之前,旧称「太平洲」。清代晚期,「太平洲」分属四地六县管辖,东北部为通州府泰兴县境,东南为常州府武进县境,西北为扬州府江都及甘泉县境,南面为丹阳县境,西南为丹徒县境。在古志上,当江沙为丹徒管辖。据清光绪五年(年)编修的《丹徒县志》记载:「当江沙在城(镇江)东七十里,江岸二十二都。」明清时期,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上设「都」,「都」就相当于区或乡。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顾炎武在他所著的《日知录》中引用《萧山县志》里头的一句话解释为「改乡为都,改里为图」,也可帮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可惜此条目后面又注「今无其处」也就是已经没有了。那「当江沙」的确切位置在哪?为此笔者又翻阅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年)丹徒人王锡极所纂的《开沙志》,志中记载的开沙,是西起焦山、东到圌山,在长江江面上长出的大沙洲。志中还明确记载,此开沙的最东面「尾与当江沙相近」。显然,当江沙应在圌山东面的江面上,地理位置应处在现在扬中的西南部。据一些老人理解,当江沙实质应为「挡江沙」,就是取「沙洲横在江面上、挡住了江水的去路」的意思,「挡」、「当」差不多读音,后就一直称「当江沙」了。到清康熙年间,当江沙还是存在的,但后来由于西南向地方连年坍塌,而东南、东北向地方又涨了很多,结果不是完全坍没了,而是与原先比邻的乐生洲(概指今新坝镇一带)、宝晋洲(概指今新坝镇、三茅街道一带)连在了起,当江沙之名也随之消失,后人统称扬中各洲为「太平洲」。这在光绪五年编修的《丹徒县志》里也能找到相关佐证,其中对「郭家港」的记载有这么一段话「郭家港在十一区二十二都二图三图至南入荡止」。既然明确当江沙在二十二都,而郭家港也在二十二都,县志中记载的郭家港又在太平洲上,那只能有一种解释,原先的当江沙与后来的太平洲合在一起了。由此,足可证明当江沙应视为早期扬中的一部分,当江沙上的居民也应视为扬中的早期居民。节选自《扬中家族故事·江河源道——〈润东当江沙郭氏族谱〉与郭姓子孙繁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33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