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仗义、公平,是樊九平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
樊九平,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延安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甘泉法院诉前调解室调解员、甘泉法院人民陪审员。他先后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省十大调解能手”、“陕西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全省优秀治安中心户长”、“延安市全市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及“甘泉好人”、“甘泉县人大代表”、“甘泉县社会稳定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称号和荣誉。
调解员樊九平近日,记者在桥镇村村委会大院见到樊九平时,他正在和驻村第一书记李泽沟通一起经济纠纷如何调解。
年,“樊九平调解室”在桥镇村成立,主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调解不是‘息事宁人’,而是要找准症结解心结。樊九平对记者讲到,在调解过程中我有自己的调解“密码”——“四心”。即爱心、热心、细心和公心。
樊九平正在现场做调解工作“爱心为要,首先你得打心眼儿里热爱调解工作,也必须“爱”你的调解对象,对任何一方不抬高,也不贬低,这样才能做好调解。
“群众的事情无小事,既然当了调解员,就一定要热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跟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群众才认可你。”樊九平笑着说,“人心换人心,调解员就是要用自己的热心肠,温暖矛盾双方的心,让事情回到调解的轨道上来。”
甘泉县石门镇高哨村村民王某和刘某曾因工程款的问题与当地镇政府产生经济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不肯让步,三年时间都未能解决问题。樊九平得知此事后,主动跟双方协调沟通,经过多次上门走访调查,明确了双方因种种误会而产生矛盾的事实,帮助双方顺利解决纠纷。
处理纠纷,要用心听取当事人的诉求,细心查明原委。在一起邻里纠纷中,付某家的水管破裂导致刘某家4孔窑洞出现明显裂缝,双方沟通无果,于是刘某将付某起诉。
诉前,樊九平进行调解:“我到现场对窑洞形成的数道裂缝进行了测量,估算维修费用,据此给双方提出了调解方案。”在樊九平提出的方案中,考虑到刘某家窑洞年久失修以及裂缝程度等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刘某放弃原先不切实际的赔偿方案,使纠纷得到初步解决,邻里关系也得到缓和。
“作为调解员,还要有一颗公道、正派的‘心’,要让调解结果经得起检验。”正因为有“公心”,樊九平才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樊公道”,才会有人慕名前来找他调解矛盾纠纷。
人民调解促平安标语年4月“进驻”甘泉县人民法院参与诉前调解以来,樊九平共化解了邻里纠纷、婚姻矛盾等余件。
“调解员要善于化解矛盾。对于矛盾的处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这一点,樊九平一直在积极实践。
在调解离婚纠纷时,樊九平本着“劝和不劝离”的原则,经常劝说年轻人不要因为误会和小矛盾而酿成大错;在调解邻里纠纷时,樊九平坚持“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劝说邻里双方以和谐为重,切莫因小财小利而失大义;在调解经济纠纷时,樊九平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认真核查,留意每一处细节,力求每一次调解都经得起检验……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我是延安”app报道据了解,青年时期的樊九平擅长说书,有着一身好技艺的他将说书运用到化解矛盾上,把书中的理说到生活中。作为百姓公认的“能人”樊书记,仅有小学五级文化水平的他成了周边百姓心目中信得过的“大能人”。凭着古道热肠,凭着“一碗水能端平”的公道和智慧,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带领“樊九平调解室”的调解员说大事了小事,使桥镇村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为乡村平安邻里和谐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在樊九平的带动下,甘泉县涌现出的“贺公道”“张公道”“曹公道”等一大批“樊九平式”优秀调解员,成为群众信赖的人。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樊九平调解室”的经验做法得到大力推广,入围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作者:郭拴强文章部分摘自陕西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