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鹏):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在改变山川颜色的同时,也把生态保护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植入人心。这场绿色革命用实践表明,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绵延数十里的步行栈道在林木间若隐若现,房车营地、露营区和生态木屋散布在森林和峡谷的各个角落。这里就是距离延安市区多公里的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里一望无际的多公顷天然次生林,宛如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退耕还林带来的绿水青山催生了“生态经济”。在延安,几乎每个区县都有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游。宜川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树顶漫步、洛川相思湖、安塞南沟、南泥湾湿地……一处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点已经渐成规模。

在甘泉县石门豆腐小镇的一处农家院里,野花盛开、流水潺潺。几间土窑洞经过现代化改造,明亮而整洁。甘泉龙湾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用3年时间,在豆腐小镇打造20间像这样具有陕北特色景致的民宿。合作社负责人李亚锋介绍说:“打造这个院子还是花了心思的。(这些窑洞)以前已经废弃,部分已经坍塌。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恢复、打造、加固,对它进行改造,初衷就是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接地气的古村落,而不是开发一个非常具有商业气息的村落。”

延安变绿了,变美了。延安人在享受退耕还林带来的绿色、舒适、环保健康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延安市退耕办总工程师白应飞在退耕第一线工作了16年,走遍了延安的山山水水,对当地人生态保护意识的变化有着最直接的观察:“就跟原来管计划生育一样,我们(去检查工作需要)明察暗访,(下面的村镇)对我们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老百姓抵触心理很强。但是农民现在的生态保护意识特别强。我们有个监督检查科,电话公布着呢。谁的羊放到他地里了,谁把他的树偷砍了,或者只要发现有人在偷砍树,马上举报电话就来了。”

为了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并巩固成果,延安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套制度办法和管理措施。去年12月1日,《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延安成为以法律形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第一市。在延安,占用一片林地到底有多难?黄龙县退耕办主任银峰举例对记者进行了解释:“跟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样的,必须把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住。不能因为修高速路、搞风电或其他重点工程占用退耕还林地。如果要占用,就必须严格按照程序一级一级上报,按照‘占一还一’的原则,进行重新设计、变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中国人口众多,发展压力巨大,如何才能避免坐吃山空?如何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金山银山”?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秘书长刘广全认为,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府层面,该投资还是要投资,生态补偿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第二就是加大经济林比例,发展林果业、盆栽业、大棚业这些附加值高的产业;第三方面是发展深加工业。但实实在在讲,全社会都要提高理念,这不单单是中央政府或老百姓哪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去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治理环境、转变发展模式,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延安的发展历程也是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缩影。刘广全指出,接下来的工程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为当代、为后代、为人类在绿色银行存款,关系到能否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也关系到如何顺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构建绿水青山体系不仅仅是植几棵树造几片林,而是要重构生态系统,把大气、土壤、水分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有效利用好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有就是科技。把各种因素叠加到一起,构成一个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然后就是落实到总书记的一句话:(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