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河与运城盐湖的渊源颇深。
12月28日,市盐保中心水系调研组赴夏县白沙河调研,探寻白沙河与运城盐湖的前生今世。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说:解州盐池方圆一百二十里。久雨后,四面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从未漫出过;天大旱时,也没有干涸过。卤水是红色的,当地俗称为“蚩尤血”。唯独盐池中间有一眼泉水,却是淡水,有了这水,然后可以使盐卤结晶。另外,盐池北面有尧梢水,也叫做巫咸河。盐池的卤水,没有甘泉水渗和,就不能生成食盐。唯有巫咸水流入,盐卤就不再结晶,所以人们称它为“无咸河”,是盐池的祸患。人们修筑起大堤来防备它,其用心程度超过防备盗贼。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咸河水本是浊水,流入大卤中就会淤淀堵塞盐卤矿脉,便不能产盐了,没有其他特殊原因。
其中提到的巫咸河,就是今天的白沙河。
白沙河发源于夏县泗交镇白家岭,向西经大庙乡汇集九沟十八岔溪流于城关镇樊家峪村入白沙河水库再向西于瑶台出巫咸(前名巫咸河),再向西经县城南关入中留水库转向西南,经禹王乡秦家埝、东浒村等于师冯滩汇入青龙河,向南流经运城市苦池水库,注入永济伍姓湖。流域面积76.4平方公里,河长22.17公里。
白沙河是姚暹渠的重要水系。
姚暹渠是保护运城盐池的重要水利工程,至今仍为盐池防洪体系的主干。地方志上关于姚暹渠的出身有这样的记载“一名白沙河,又名巫咸河,又称盐水,源出山西夏县东北,西南流经夏县南,又西经安邑、解县至虞乡界,入伍姓湖,即古永丰渠也,北魏都水校尉元清所开,隋都水使者姚暹重开之,筑堰浚渠,民赖其利,故名”。此记载佐证了姚暹渠与白沙河之关系。
巫咸河与巫咸山,皆因巫咸其人。
今天,白沙河边的青铜雕塑文化长廊中便有巫咸。注释为:巫咸,辅佐商王太戊帝,整饬政事,治国有成,期间商朝走向中兴;相传其发明了鼓,并善于占星术,被视为中国最早天文学家。巫贤,辅佐商王祖乙帝,功高德重、寿享期颐(百岁);其制定了中国首个《万年历》,留下了《巫咸历谱歌》:“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其父子两代相国,史称“一门双相”,卒后长眠于瑶台山麓。故瑶台山又名“巫咸山”,被公认为中国“巫文化”的根祖圣地。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县:“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有铁官、盐官。”《水经注·涑水》:“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经北魏郦道元考证,“灵山”、“巫咸国”、“巫咸山”等均在今山西夏县境内。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记》:“解州夏县白沙河,一名巫咸河,发源中条山,出巫咸谷。”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白沙河为旧时盐池水患主要水系之一,曾因岸裂堤决,泥泞塞道而淹农田、坏盐池。但姚暹复疏永丰渠后,不但重新开凿则引中条山横岭北的山涧水作源头,使水源有了保证,同时加大加宽,从白沙河经安邑、运城,至解州西入直通伍姓湖,归流黄河,这样,不仅使盐运更加畅通,河东盐池的食盐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豫、陕等地,达到“行舟运盐,不费劳力”。而且,使两岸人民可引渠水灌溉农田。明隆庆四年(公元年)改道至运城城北后,更是旱固涝流,成为盐池防洪干渠。
曾经的白沙河,与盐湖既“水盐不容”、又相依相存。此后经年,白沙河与运城和盐湖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和变化?且听下回分晓……
韩睿朱润娇王海燕薛吉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