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地图详解红军万里长征最后一程,会师陕北,三军过后尽开颜。上文介绍过,在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后,曾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吴起镇切尾巴战斗。此战,我军共消灭和俘虏东北军余人,缴获战马多匹。这是红军打服张少帅的第二战。

也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是第二战呢?这是因为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前几天,徐海东、刘志丹率领的红十五军团已经在崂山—榆林桥战役中打败过东北军一次了。此刻他们之所以没有前来和中央红军会面,就是因为正忙着处理战后事宜了。

本篇,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红军打服张少帅的第一战——崂山-榆林桥战役,一场充分展示徐老虎军事才能的“围点打援”战役。崂山乡、榆林桥和吴起镇的位置关系如下图

一、

红25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之后,与陕北红军合编成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下辖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三个师,全军共七千余人。

会师后的陕北红军主要控制地域为保安、横塞、盐城等地,军团主力驻扎在永坪镇附近。敌我势力的各自范围如下图。

国军方面,这一带原本是陕北小军阀井越秀的地盘,但由于井越秀兵少力弱,在红25军还未抵达陕北会师之前,他就被刘志丹的陕北红军打得怀疑人生。

所以,等红25军来到陕北后,老蒋为了充实这一带的围剿兵力,就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咖”坐镇西北,以完成他“戡乱剿匪”的大业。

这个“大咖”不是别人,正是接下来好几篇故事的主人公,东北军大当家——“少帅”张学良。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就霸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而此时正在关内帮老蒋打中原大战的张少帅就成了各路军阀中唯一一个失去地盘的“实力派”。

虽然张少帅有强大的陆海空军,但在老蒋“不抵抗”政策的约束下,有枪有兵的他就是打回不去了。回不去就意味着他没有地盘了,不得已只好在关内的中原大地四处流浪。

后来,老蒋一看你小六子的地盘既然被日本人占了,那就不要回家了。反正小六子无家可归的样子也挺“帅”的,这样还有利于被自己控制,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

风流倜傥张少帅

于是,老蒋就“赶鸭子上架”般的让张少帅领着他的几十万东北军来到西北,准备围剿红军。

张少帅有一万个不愿意也没办法,地盘丢了,税收没了,军粮没了,一切的军需补给都得依靠老蒋的中央政府拨付,所以他不得不仰人鼻息。

老蒋在西安成立西北剿总司令部,亲自任总司令,让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但由于他不可能长居西北,所以让张少帅代行总司令职权,负责对陕北红军的围剿。

张少帅在陕北的布置如下:

北面的榆林,子长地区为东北军第51军和第57军;

东面的绥德、亲见、吴堡等地为阎锡山的晋绥军孙楚部;

南面以延安为中心的地域为张少帅的嫡系大将王以哲部的第67军。67军有四个师,人数应该是-0人左右。

张学良的计划是学习老蒋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堡垒战术”,采取构筑堡垒,稳步推进的原则。北面以守为主,主攻方向将从南面展开,逐步推进,南进北堵东西会合。如下图

二、

徐海东等人分析了敌人构筑的碉堡防线和准备采取的战术后,认为红军缺乏重武器,攻坚敌人的堡垒恐怕不行。必须采取诱敌深入,围歼一部的打法。

那怎么个“诱敌”法呢?打蛇要打七寸,打东北军也得抓住他的七寸命门处。

当时王以哲第67军的具体部署如下:两个师驻守在延安,一个团驻守在甘泉县,王以哲67军的军部外加一个师驻守在洛川。如下图

既然敌军有两个师驻守在延安,而延安和洛川军部以及西安总部之间只有一条咸榆公路连通,那么这条沿北洛河河谷穿行的公路,就成为延安东北军唯一的后勤补给线。

只要掐断这条补给线,那么东北军肯定会派出援兵支援,那样就可以打他一个伏击战了。徐海东把掐断补给线的地点便选在了延安南面45公里处的甘泉县。

为什么要选在甘泉县呢?因为这里离延安不远,我军的目的就是调动延安守敌一部。如果“围点”的地方选得太靠南的话,一是远离根据地不利于我军的补给和行动的隐蔽,二是往南太靠近王以哲的洛川军部,有可能钓小黄鱼不成,反钓上一条大鳄鱼,怕我军啃不动。

于是,徐海东下定决心,跳出外线,就打东北军驻守的甘泉县,借机引诱延安的敌军出援。红15军团秘密行动,瞬间便转移到了如下图的位置。

红15军团总的战略构想是先以一部包围甘泉县,然后派出军团主力埋伏崂山乡的左右山区一带,等东北军驻守延安的援军来到此地后,我军再打他一个伏击战。如下图

三、

大的战略目标定下来后,徐海东和刘志丹便亲自前往崂山地区侦查地形,以便制定更具体、更适宜的作战战术。

二人经过仔细地勘察地形后,经过认真思考,都认为:

1、距离方面:延安到甘泉县之间的咸榆公路是敌军增援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大致分为三段:甘泉县—崂山乡、崂山乡—九岩山、九岩山—延安,三段之间距离差不多都是15公里。

2、地形方面:九岩山—延安这一段路的两面地形比较险峻,而甘泉县—崂山乡这一段路的地形相对不那么险峻。貌似伏击地点应该选在九岩山—延安这一段,但实际不是那么回事。

3、人为考量方面:一般来说,敌人在出城救援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刚出城的时候警惕无比,为避免遭遇埋伏,都会沿路两侧的高地侦察前进。如果过早暴露伏击地点的话,敌人有可能退回延安城里。

4、如果敌人出城后走了一大段路都没有发现红军伏击后,警惕性难免会下降,有可能在剩余的路段会加速前进,这样就正好能顺利进入我军伏击圈。如下图

以上这些不是我的臆想,都是徐海东的战前判断。可以看出,徐海东作为率领红25军独自完成长征的统帅,经历过血与火的历练,其军事才能不是吹的。

要不是因为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身体健康而长期休养,徐大将有可能会为新中国的建立创建更大的功勋。

带着上述对敌情的方向判断,徐海东和刘志丹立即开始部署:

1、把伏击战场摆在了崂山乡的两侧高地上。

2、安排一个团约人兵力,再加上地方部队负责围困甘泉之敌,这是“围点”部队;

3、其中5个团约余人埋伏在崂山乡的两侧山地,是“打援”部队。

4、延安的敌军应该出动1个师的兵力,人数大概也是人左右。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延安一共就两个师,他不可能倾巢而出。

对,虽然看起来有点勉强,但是我军有地利因素和善打“运动战”的加持,消灭这一股援军还是有把握的。

四、

年9月28日,此刻的中央红军正在通渭县城休整。而红15军团这边则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徐海东首先派一个团加地方武装包围了甘泉县,甘泉县的敌军理所当然地向延安方面发出求救信号。而我军主力则携带了三天的干粮进入预伏阵地埋伏起来。

伏击部队一连在阵地上爬了两天,敌军都毫无动静。到了第三天,延安的援军终于出动了,出动的这伙人是东北军师,下辖三个团,师长叫何立忠。

何立忠同学果真如徐海东战前分析的那样:一开始他还是比较谨慎的,走一步回头望三望。特别是在即将进入地势险峻的九岩山时,他果然命令两个团爬上两侧山地侦察前进,后面一个团随后慢慢跟进。如下图

好在一路有惊无险,何立忠一路上只遇到少数的地方民兵袭扰。眼看一路走来就快到崂山乡了,看起来在最险峻的九岩山都没有伏兵,以后的崂山乡地段也就更不会有伏兵了。

想着想着,何立忠的警惕性就下降了。为了尽快赶到甘泉县支援,避免甘泉陷落,他下令改原先的两列纵队为四列纵队,加快行军速度。

这么一来,何立忠终于成功地进入了我军伏击圈。就在先头部队正加速行进,已经到达甘泉县北六公里的白坡时,突然前面阵地上有一波手榴弹飞出,紧接着枪声大作。

原来是红15军团的一个团在此挡住了去路。

正在何立忠心里纳闷,想着究竟是冲过去救援甘泉还是赶紧撤兵延安时。紧接着,红15军团的两个骑兵团从身后的土黄沟和杨庄沟包抄而来,瞬间截断了何立忠的退路。

敌人被前后围堵,不得已只好朝两侧山地运动而去。但我军在两侧山地的伏击主力早已进入战场,机枪、手榴弹、迫击炮迅速招呼过来。如下图

哎呦,何立忠同学这下可是倒了大霉了,战斗从下午两点打到晚上,何立忠的师几乎被全歼。不过,红军本着“惩治一番、教育为主”的原则,并没有下狠手,人的队伍光俘虏就抓了。

我军还缴获了大炮12门,轻重机枪多挺,战马余匹。何立忠同学可能还不知道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受了重伤还不投降,而是逃到了甘泉县,最后因延误治疗死翘翘了。

紧接着,红15军团没有为难这些俘虏和伤兵,而是把他们送回了甘泉县,崂山战役结束。

五、

崂山战役结束后,红15军团并没有撤围甘泉县。因为徐海东判断:崂山一战把延安方向的东北军是打怕了,现在延安就剩一个师了,他们多半不敢出动了。而王以哲多半会从南面再派援兵过来,继续打通甘泉到延安的这条后勤交通线。

甘泉县城内,守军在何立忠部俘虏和伤兵的添油加醋渲染下,说红军是如何如何的厉害,以及师长何立忠刚刚的不治身亡,让这些守军也是惊慌不已,惶惶不可终日。

果然,这一次敌军的增援真的是来自南面。这一次,王以哲派出的是东北军第师第团外加一个营从榆林桥村方向推进而来。这个团的团长叫高福源,原来是张少帅的卫队营长,也可以说他是张少帅的亲信。如下图

不过,崂山一战,给了东北军当头一棒子,让他们变成了三胖子,也让他们变得谨慎起来了,他们也学习老蒋,采取了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企图逐步压缩红15军团活动空间。

10月20日,高福源率领他的团外加1个营进驻榆林桥村。开始修建起了碉堡,计划朝北面的甘泉县缓慢推进而来。

我们看上面的地图就会发现,榆林桥至甘泉县的距离不低于甘泉县至延安之间的距离。

王以哲让东北军一个团外加一个营不到人的兵力,就想用层层推进的“碉堡战术”压缩有人马之众的红15军团的生存空间,他的脑袋不是被门挤了,就是秀逗了。

要知道,老蒋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的“堡垒战术”可是以国军对红军10:1的比例层层推进、四面压缩的,还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就那,最后也让中央红军冲出包围圈开始长征了。

如今,东北军的这一照猫画虎,到让徐海东有点过意不去了,心想:等你们这多人修碉堡修到甘泉县,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啊,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既然你们被伏击怕了,不敢快速出击,那干脆就由我们给你来个更刺激的手段吧。

这个刺激手段就是红军主动袭击榆林桥。是的,徐海东这一次改变战术了,这也是一个优秀指挥员的军事素养:敌变我也得变,灵活运用战术,不能墨守成规。

到了10月24日晚,红15军团乘夜向榆林桥隐蔽接近。战前,徐海东先后3次察看地形,有了两个重大发现:

一是敌人工事尚未完全完工,还有很多火力射击死角;

二是他发现每天早中晚都会有穿着围裙的东北军伙头兵给山上送饭,而每次送饭的只有两三个人,说明山上只有少量敌军。如下图

10月25日拂晓,红75师、红78师趁着晨雾从东西两面同时向榆林桥之敌发起猛攻。

红75师迅速突破榆林桥东面敌外围防御,占领制高点,歼敌大部。

红78师消灭洛河西制高点之敌后,其团由西向东涉水向榆林桥据点发起进攻。

预备队红81师顺洛河左岸开阔地向榆林桥西门及其两侧进攻。

各部队迅速突破敌人防御,进入榆林桥村,向纵深发展。敌凭借房屋和窑洞负隅顽抗,红军与敌军展开了逐屋逐窑争夺战。他们创造性的发明从烟囱里往窑洞投掷手榴弹的战法,将敌赶出窑洞歼灭。

如下图

此战我军共毙伤敌余人,俘敌团长高福源以下余人,缴获炮8门、重机枪16挺、轻机枪挺、长短枪1余支。

战斗结束后,徐海东从战俘堆里扒出了团长高福源。高福源曾是张学良的警卫营长、与张少帅关系老铁。如果能够争取高福源,就有可能联合张学良抗日,于是徐海东松掉了高福源的绑绳。

政委程子华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你是个东北军军官,你的家乡被日本人侵占,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受着日寇的欺凌侮辱。你是中国人,我们不会杀你,我们还要放你回去。如果你还有血性,就去打日本人。”

高福源被程子华的话打动,便主动要求返回西安说服张少帅联共抗日。此后,高福源在红军同东北军之间搭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桥梁。到了年,高福源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崂山—榆林桥战役,是红15军团献给即将胜利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见面礼。巩固和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条件,并对一年后的西安事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红15军团打服张少帅的第一战,让张少帅初次见识到了红军的厉害。不过,他很快就会见识到更多厉害的大神,因为中央红军此刻已经抵达吴起镇。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在直罗镇战役中让张少帅彻底认识到,什么才是工农红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