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年置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布拖办事处。年置布拖县,属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以县治在布拖坝子得名;或彝语为“补特”,“补”指刺猬,“特”指松树。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

布拖县今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长江图长江自南向北在布拖东南角边界流过。

乐安湿地布拖乐安黑鹳自然保护区面积.9公顷,是目前已发现的四川省唯一的黑鹳种群越冬地。也称乐安湿地,位于布拖县西溪河片区乐安乡境内,距县城约30公里,是四川省境内少有的成片湿地之一,面积位居全省第二。

乐安湿地四周山势平缓,湿地内水草丰茂,候鸟成群,随处可见黑鹳、苍鹭等珍稀鸟类成群结队的景象,是湿地风光旅游、观鸟的好地方。这里分布着11个彝族原始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民风民俗。在保护区内,若顺着小路登上“观鸟台”,湿地全景则尽收眼底。

乐安湿地彝语称"依莫火尔",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据《布拖县志》记载:“补莫湖(乐安湿地)位于补莫乡和乐安乡境内,海拔米左右,面积多亩。湖泊周围为沼泽地。湖边杂草丛生,是水鸟栖息的场所。该湖面积大,水量丰富。”

白石滩位于布拖县城南东的金沙江边,有一“群峰壁立,千幢叠翠”的好去处——白石滩。游览者谓之:“布拖第一奇观”。

这块长米,宽50米的巨大“玉佩”,经金沙江水上万年的冲打洗涤,竟被雕刻成为如今千姿百态的巨型“工艺品”。或像塔,或像楼;或似倚天宝剑,或如器物乌兽;或像竹笋、蘑菇,或似文人武士、少女村姑……一石一形,栩栩如生;高低大小,错落有致。摸一摸,光润、细腻;看一看,晶莹、剔透。若顺“云梯”登上“望峰顶”,白石滩则尽收眼底,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夏秋季节,江水上涨,白石滩匿迹销声;冬春季节,水落石出,方显“庐山真面目”。正所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白石滩有个美好的传说:相传东海龙王西行拜佛途经交际河,深感此地山灵水秀,便将随行的第99个龙女寄养于此。龙女长大后欲返龙宫,土地神之子垂涎欲滴,前来抢亲,眼见龙女顺江而下,土地少爷急忙推起两座高山向江心堵来。龙女急中生智,双手一撑,挤过两山畅然而去,慌忙之中掉下一块玉佩化为此滩。在白石滩下游峭壁上,龙女所留擦痕至今仍一目了然。而滩旁小溪,则是系玉佩之银线所化。

可惜现已消失不存在了。

非遗文化—彝族口弦口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世界性的乐器,为学术界公认。我国有文字记载它的历史很早,《礼记》说,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诗经》称:“巧言鼓簧,颜之厚矣”;《穆天子传》:“吹笙鼓簧,中心翔翔”,簧即口弦。难得的是凉山彝文古籍《古候》中说“吸嘿莫夹在腰间,口弦莫捏在手上”,足以说明口弦是原始时代乐器的遗存。

口弦虽然是凉山彝族中流传最广泛的乐器,而在布拖更加突出,分布于全县5个片区,30个乡镇,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特别是布拖县的拖觉片区、衣某片区等尤为普遍。

相传,从前有个老阿妈,生了两个姑娘,姐妹俩聪明伶俐,勤劳能干。但不幸的是两个姑娘都先后病死了。老阿妈日夜思念女儿,非常伤心,就削了一厚一薄的两块竹片,在竹片上刻出了舌头和脑袋。想念女儿时,她便把两片竹片含在嘴里,用手指轻轻动“女儿的脑袋”,两姐妹就唱起歌来,讲起话来,安慰她不要难过和悲伤。老阿妈做的这种竹片后来发展成吹奏的口弦。

民俗文化—彝族朵洛荷“朵洛荷”是彝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意为火把节之舞。彝语“朵”即火,引申为火把,“洛”为唱。

彝族“朵洛荷”舞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即火把节)活动中的主要项目。火把节唱的歌统称为“朵洛荷”。“朵洛荷”彝语又称“东洪”,是一种彝族民间曲牌,泛指边唱“朵洛荷”边舞的活动,后来人们又把这种舞蹈和选美结合在一起,统称“朵洛荷”选美。

按照彝家的传统,进入“朵洛荷”选美场的都是刚刚换下童裙的少女。姑娘长到十五六岁就要将红白相间的童裙换成中段为红、黑、蓝三色的少女长裙,就要将独辫分成双辫盘在绣花头帕上,就要取掉穿耳的篾梗,戴上耳环和坠子,就可以参加火把节选美,就可以谈情说爱了。

草坪上,已经流淌出一圈又一圈美丽的河流,而翻卷起的纯洁的浪花就是彝家的少女,涌起的涟漪是透着阳光色彩的黄伞,荡起的漩窝就是姑娘们的笑靥。伴着优美的舞蹈,姑娘们唱起了朵洛荷歌。

地方特产—圆根酸菜彝家圆根酸菜,生长在四川省火把圣地布拖县海拔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无污染地带圆根菜,用彝人独特制酿造方法酿造而成,自古以来,圆根酸菜始终伴随着古老的彝人,是彝家待客的佳菜,世世代代受到彝人的青睐,是彝族传统美食。

彝族民间传说中称:远古时代,人类遇大洪灾,只剩下现代人类祖先“祖莫惹牛”,他在人间无处找到伴侣后,就到称之为“时姆恩哈”的天界上,娶了仙王“资约丁古”的幺女。他俩在人间相敬如宾,但是人间已无蔬菜作物。

于是,“资约丁古”幺女上天偷偷地从父亲身边盗来了圆根、油菜、白菜等10多种蔬菜种子,撒向人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生机。“资约丁古”在失去幺女和菜种后诅咒:“圆根被你偷下凡,根根会比石头重,叶叶不能充菜粮。”从此,人间有了“圆根”这种绿色植物,成为彝家的食品。

地方美食—布拖冻肉冻肉,彝语称“衡狄”,是布拖彝族过年时给长辈拜年的最佳礼物。据传说过年始祖俄布科散过年拿冻肉给长辈拜年,延续至今。彝族妇女在唱过年歌时就有这样一句:“冻肉前胛到了父母家,仔猪仔鸡到了亲戚家。”

冻肉是猪脚做的,其味麻辣、凉爽,肥而不腻。冻肉做法比较讲究。第一讲究色,彝族年的第三天下午,人们便忙于烧猪脚做冻肉,将猪脚皮子均匀地烧至半糊状,取掉蹄壳浸泡在水中,这样刮出来的猪脚就白里透黄,没有毛桩,煮出来的汤呈乳白色。第二讲究炖,猪脚洗净后连骨砍成坨坨,放入锅中,掺二至三倍的水,保证炖后有足以盖肉的汤,由微火炖,炖得不火巴成不了冻肉,过于炖烂的冻肉取出来就不成完整的坨坨肉,因为冻肉送到老人家,老人品尝后要分给邻居吃,并说明是谁家送来拜年的,如不成完整的坨坨肉就不好分,这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精神。

后序布拖地处大凉山腹地,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彝族火把节文化之乡”,素有“阿都高腔之乡”、“彝族口弦之乡”、“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

大美四川、大美凉山、大美布拖欢迎您!

来源:深度攻略

凉山彝族姓氏来源及其特征

聂耳外祖母彝族身世考

为了彝族历史文化真实的保护与传承——由翁丁老寨火灾引发城子古村保护和发展的讨论

彝族禄氏土司:一部鲜活的峨山古代史

彝族,究竟有多美?

三星堆出土文物到底和彝族文化有什么关系?

从彝族英雄史诗的视角看夜郎文化

中国彝族彝语六大方言区的大致界限

彝家火塘:正在消失的精神图腾

三星堆新出土的“力士”青铜人像,像不像彝族人的“天菩萨”?

探析彝族文化与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的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