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九平(中)在地头调解矛盾。甘泉县委组织部供图
20多年前,樊九平是一名说书艺人,背着一把三弦“浪迹”于陕西、内蒙古、山西等地农村,见了不少世面,也练就了能说会道的本领。演出之余,他常把遇到的人和事编排在段子里。在宜川县云岩镇说书时,有一位老人经常来听书,老人有六个儿子,个个过着好日子,可没一个愿意赡养父亲。樊九平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把他的事编成了段子。几天后,这件事成了当地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几个儿子迫于压力,把老人接回家轮流赡养。樊九平没想到自己“说书”还能起到调解作用,从那以后,他更加留意矛盾纠纷,经常主动帮忙“说事”。有了几次成功调解经验,“九平说事”开始小有名气。
年,樊九平回村。他既会“说书”又能“说事”,乡亲们遇到难解的疙瘩都愿意找他帮忙调解。第二年,他被村民选为村干部,年又被选为村主任。
张家盖房挡了王家的光,杨家的大棚占了邻家两分地……这些农村经常发生的“鸡毛蒜皮”,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在樊九平看来,矛盾纠纷不分大小,小事如不能及时处理,也能变成大事。
“调解表面上解决的是‘事’,实际上是调解‘人’,把人说通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樊九平感慨地说,“闹别扭的人,就是想求一个‘公道’。”
前些日子,村民甲的羊跑进了村民乙的苞谷地,祸害了不少苞谷,双方吵了起来,差点动手。有人赶紧去请樊九平到现场处理。“一个干苞谷棒能搓下3两玉米,羊吃了个苞谷棒,市场价是每斤1块钱,你算下需要多少钱,让他按市场价赔给你。”樊九平没有和稀泥,而是给出了非常公道的解决方式,最终双方接受了这个调解结果,握手言和。
年初,桥镇乡党委在桥镇村成立了“樊九平调解室”,主要职责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室成立以来,樊九平东奔西走、四处调解,推动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鸡毛蒜皮不敢小看,走东家到西家,化解矛盾解疙瘩……”这是樊九平自编的陕北说书。他强调,“调解不是‘息事宁人’,而是要找准症结解心结。”
年4月,桥镇村村民刘生东修平房,邻居李广成家认为影响了自家出行,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特意请樊九平来调解。樊九平查看宅基地手续,现场丈量,发现刘家并没有多占地,但平房修起后确实影响到李家人的出行。于是,樊九平从邻里相处之道出发,讲述著名的“六尺巷”故事,提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解决方案。通过耐心沟通,两家同意各退一步,刘生东将平房后移5米,作为回报李广成免费干两天活,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这件事很快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刘李两家也成了邻里相处的典范。
在农村做调解工作,有的路途远,有的耗时长,樊九平总是为他人着想,外出调解的交通费、伙食费由自己负担,也不计较当事人的冷言冷语。二十多年来,一件件、一桩桩成功调解实例,不但让他树立了良好形象,更赢得了真心赞誉。
年4月,甘泉县法院特邀樊九平“进驻”法院,参与诉前调解工作。从此,“樊九平调解室”在县城“开张”了。一年多时间,樊九平化解了邻里纠纷、婚姻矛盾、交通肇事等余件,调解成功率96%以上。“樊九平调解室”的经验做法入围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樊九平也给自己立了目标,“不仅要解决村民的纠纷,还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桥镇村距离甘泉县城50多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户人,以川道山地为主,如何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是樊九平的努力方向。在支部引领下,构建了东羊南蜂、西菜北果的产业布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桥镇村有亩果树,亩产值元以上。
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樊九平与村“两委”商定,通过以资金入股、羊入股、饲草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建成了湖羊养殖场,党员干部作示范,带着群众一起干,目前养羊只。“湖羊6个月就能出栏,两年能产三次羊羔,一只3个月大的羊羔能卖-元,去年投下的本钱今年就能赚回来了。”村民张大明乐呵呵地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