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处长江流域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地区,临近长江入海口,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水系发达、物产丰富,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农业、交通、贸易等行业的发展。早在《尚书·禹贡》的记载中就出现了“扬州”一词:“淮、海惟扬州”。扬州在上古时期属于古九州之一,《周礼·夏官》中提到“东南曰扬州”。据唐代杜佑的《通典》考察,古扬州的范围包括了今东南苏浙皖闽赣粤等东南诸省,与隋之后的扬州不是一个概念。扬州城最早建城称为“邗”,得名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开凿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邗沟,因而被称为“邗城”。
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楚灭吴越,“楚怀王槐城广陵”,后项羽又将其改名为江都。到了西汉,扬州属于吴王刘濞的分封范围,史记中就记载了扬州人从事盐业的最早历史:“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从历史文献中不难看出,扬州最早就是因盐业而富,吴国盐商周流天下,富甲一方。隋文帝统一天下后,广陵始称扬州,随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发达。到了唐代,扬州的工商业超过都城长安和洛阳跃居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宋元期间,中国人口的大迁徙,改变了历史上人口分布的格局,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向南转移。扬州沟通了南北政治和经济的往来,加上河运和手工业的发达,仍是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两淮盐业的繁荣发展,令天下客商云集扬州,人稠物多景美,服务业发达,商业富足造就风月之盛,市民文化油然兴起。明万历年间,政府实行的“纲盐制”将盐业变为官营专卖,盐商因此成了官商,盐商由零散个体变成了商帮群体,扬州盐商自此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明末清军占领扬州,酿成“扬州十日”的人间惨剧,扬州“芜城再墟”,经济遭到破坏,直到康熙年间盐业初步恢复,扬州城在十八世纪迎来了商品经济的全面繁荣。
“扬州八怪”的作品集也是由私刻坊印刷出版的,例如广陵般若庵刻金农的《冬心先生集》,司徒文膏刻郑燮的《板桥集》。另一方面,扬州刻书和藏书的发达和盛行,为聚集于此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他们在文化艺术各领域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遍及文坛、曲坛、画坛和词坛等。服务业完善,贸易繁荣。扬州因运河交通便利,又处于南北要冲之地,是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商品经济的发达应运而生的是服务于市民多种消费消遣需求的服务业和娱乐业。
因此,扬州的旅栈、饭店、茶肆、浴场、理发铺、修脚行都数目众多,分类细致,其中一些服务行业已颇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影响至今。淮扬菜的选料严格,精致考究,融南北风味为一体,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为了方便大商人大宗资金往来和携带的便利,还产生了代客保管钱财,凭信物汇兑的金融服务。当时的扬州还是全国的珠宝交易中心,以胡商为代表的珠宝商实力雄厚,不仅拥有收购珠宝的经济实力,更有鉴定识别珠宝的专业知识。娱乐业和俗文化的兴盛。清代的扬州娱乐风气盛行,市民崇尚享乐、追求安逸的生活。
在跟扬州有关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清代扬州人众多娱乐项目,例如在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就记载了评话、说书、戏曲、杂技、花鼓、牙牌等多项娱乐活动。逢节令假日,还有多种节庆娱乐,其中以元宵节观灯为最盛,所谓“灯火以扬城为胜”。《乾隆甘泉县志》记载“至今郡城自十三至十八夜,街市竞架松棚,缀流苏、彩幔,悬于灯下,观者踏臂行游,漏尽不休。更有龙灯、花鼓、杂技喧阗,各灯肆斗巧夸奇,炫耀人目”,可见元宵灯会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众、品种类目之多,足以一窥当时灯会的盛况。
观看戏剧演出是清代扬州市民娱乐的主要项目,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到扬州,因“迎鸾承御”的需要,又因扬州商人花重金网罗各地名伶养家班唱堂会,一时戏班云集扬州,上演多部高质量的剧本,花部和雅部都有其拥趸,可见扬州市民兼容并包的文化娱乐心态。此外,扬州评书、“扬州瘦马”都是扬州为中国文化史贡献的引人注目的一笔。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造就了扬州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俗文化,市民文化的繁盛也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投入到其中参与创作,特别是在戏剧和文学领域,出现了文化的雅俗合流,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扬州画坛。扬州画派的创作无论在题材上还是风格上都呈现了世俗化倾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