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痤疮 http://m.39.net/news/a_9105351.html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全市上下围绕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稳字当头、提质增效,以农村改革为动力,卫星镇引领、中心镇辐射、产业集聚区承接,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目标已经确定,全市的乡村干部群众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沐浴在春风中奋勇拼搏。为了反映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强“三农”的奋斗故事,由市农业农村局、阳泉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每周一村”专栏与读者见面了。本报记者将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种植养殖基地,倾听村干部的发展思路、百姓的诉求和心声,用笔和镜头记录我市乡村振兴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乡村百姓的奋斗历程。

  春日的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微风中透着寒意。入村柏油马路两侧,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大棚。村里尽是人们开着三轮车运输产品、农资或往返于各大棚之间的忙碌身影。“咱村虽然比较偏远,但是这几年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产业、蛋鸡养殖产业等,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百姓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平说,“今年,村里有两件大事要抓好:一是响应市委、县委的号召,扩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引进菌菇种植、增加特色养殖项目,利用新技术把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好,让全村的乡村振兴路走得更稳;二是抓好全村的乡村治理,尽可能地做好并村后的各项衔接工作,让全村百姓的心融在一起,干在一起,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引来产业“活水”

  甘泉井村位于岔口乡北部,距市区30多公里,离县城40公里左右。十多年前,这个偏远的小村庄无矿产、无企业,村里缺水、路破、树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直到年,这种状况才逐步有了转变。刘建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组织了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蔬菜大棚、蛋鸡养殖等。随着产业的向好发展,村集体经济成功破零,年实现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1元。

很多人认为,甘泉井村之所以种植产业、养殖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是因为村里的水资源丰富。听到这一说辞,刘建平笑笑:“之所以叫甘泉井,确实是因为村里有地表水井,水质还很好,口感甘甜。可是地表水井的出水量只够夏秋季节使用,之前村里也有种植蔬菜的农户,可要大规模发展,供水量难以满足。”要想发展产业,水是依托。村支“两委”带领村民于年打了深井,又陆续建成了3个立方米的蓄水池。这样,夏秋季节从地表水井取水,冬春季节用深水井供水,村里发展蔬菜种植大棚的计划才提上日程。   

这些年来,村里的道路、天然气、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为了发展好产业,村集体成立了平定县兴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80户农户入社,蔬菜种植面积达亩。如今,合作社大部分日光温室大棚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和自动防风卷帘系统,种植灌溉用水来自村里的深井水,肥料以鸡粪为主,合作社主要种植西红柿、西葫芦、黄瓜等蔬菜。其中,西红柿、黄瓜成功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如今,合作社的新鲜蔬菜年销售收入万元。”刘建平说,“虎年春节前的十来天,我们就卖了箱。甘泉井的蔬菜有了名气,销路自然不愁。”   

村民刘怀明承包的蔬菜大棚内,西葫芦叶绿油油的,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中。“这个大棚是我承包村集体的,每年种西红柿和西葫芦。别看只种两样菜,1年下来能挣3万多块呢。”刘怀明乐呵呵地说,“我只种蔬菜,村里的合作社帮忙销售。活儿不重,我和老伴儿两个人就能干好。”   离大棚不远的地方是裕盛蛋鸡养殖基地。基地有鸡舍、饲料生产车间、监控室、化验室等。这里基本没有异味。“现在一期工程完成,鸡舍存栏10万只蛋鸡。这种现代化的养鸡生产线,喂食、喂水、清粪等实现了全自动。目前正在筹建存栏6万只蛋鸡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达效后,村集体经济就更强了。”刘建平说。 

 深耕特色农业 赋能“六品”产业   “这几天,村里正在筹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我们将商议运行西红柿汁加工项目、启动建设鱼菜共生项目和菌菇种植项目等事项。”刘建平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村里的产业发展好了,村里才有能力给大家办更多实事,大伙儿才能在村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增收方式,也能吸引更多人返乡发展。这样,乡村才能更有活力。

与村北部的种植大棚相邻的是两排现代化厂房。厂房里,新安装的全自动西红柿饮品加工设备被擦拭得十分干净。“这是我们新建成的西红柿加工车间,设备已经安装调试好,具备生产条件。预计在今年四五月份西红柿大量上市的季节,我们会开始生产。”刘建平说。村里还建设了蔬菜保鲜库,为西红柿饮品加工提供原料储存保障。 

 说起上马西红柿汁加工项目的原因,刘建平说:“一方面,市委提出的十大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酿品饮品、杂粮新品、中药品、果蔬制品、畜产品、功能食品等‘六品’精深加工产业。这些产业附加值高,我们村有基础也有优势。另一方面,在大棚西红柿生产旺季,西红柿的收购价格不甚理想,有时一筐50斤才卖到30元,大大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引进深加工项目。多方考察后,我们决定投资万元实施这个项目。预计项目运行后,年生产能力能达到吨。产业发展好了,也是村里的另一张名片。” 

 思路决定出路。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平定县三级干部大会也给了甘泉井村干部很多启发。“养殖黄牛、种植菌菇和发展鱼菜共生项目是我们今年的新打算。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经过我们村,带来许多发展机遇。”刘建平说,“村里自然环境好,农业产业多,种植养殖产业已经形成了循环农业。深耕特色种植产业,是我们村打好产业牌、带动村民增收的关键。”   

在今年我市农业集聚区打造中,以甘泉井村为核心,将建设万亩大棚蔬菜基地,培育反季节蔬菜产业集聚区。对于甘泉井村来说,这又是一个利好消息。这段时间,甘泉井人又开始为干好既有产业、拓展新产业忙碌起来。“村里的产业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营生。只要踏实肯干,村民的日子就能过好。”村民吕林书说,“一项项产业就是俺们的希望。”   

担当新使命唱响乡村治理“好声音”   去年,附近的范家岩、老峪、东峪3个村并入甘泉井村,村民由原先的户口人增加到户口人。“新情况带来新挑战。村域范围大了、人口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也要调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乡村治理,把全村百姓的心融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这也是村支‘两委’的新使命。”刘建平说

近年来,甘泉井村在坚持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积分制。积分制是将所有村民的各项活动进行分值化,与每年春节、重阳节等节日的福利挂钩。村民如果发生焚烧秸秆、放养家犬、毁坏林木等行为就会扣分,有红白事简办、义务植树等行为就会加分。由11个各年龄阶段、不同工作的村民组成的道德评议会评议,最终确定每个村民的总得分。40项权力清单、11个权力运行流程和有关工作制度全面实施,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有效的治理方式,让乡风更文明、民风更淳朴,甘泉井村还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尽管有了相对完善的治理体系,但真正执行到位,刘建平却总结了两个词——公道、沟通。他解释说,原来村里有口人,居住也较为集中,乡村治理模式固定,村规民约等也让百姓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村干部公道处理事情和问题,也离不开有效的沟通。现在4个村的百姓要在“一个锅里吃饭”,“公道”“沟通”更要做好。   

“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会征求百姓的意见,村务全部张贴上榜,村民提出的问题和事情也会放在村民代表会上公开解决,通过‘村民说事’,实现‘为民办事’。”村民王丽琴说。 

 从一个偏远荒凉的小村发展为有产业、生态美、乡风好的“明星村”,甘泉井人收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他们正带着这些光环,昂首阔步走在打造“具有阳泉特色的偏远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的道路上。(任继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