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作者张艳茜

为人民而写作的路遥

年路遥(左一)在铜川鸭口煤矿深入生活。(张艳茜翻拍鸭口煤矿王清林的作品)图片由张艳茜提供

年路遥(右一)与大弟弟王卫军和生母马芝兰合影。图片由张艳茜提供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

年11月17日作家路遥去世,距今30年了。30年来,路遥和路遥的作品,以一种独特的精神,激励、鼓舞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赢得了持续而广泛的读者市场,构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一个文学现象。

从青年农民王卫国到著名作家路遥,路遥走过的是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之路。路遥生活和创作的时代,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处于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充分意识到自己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作家,路遥不仅对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而且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坚持为人民而写作的创作立场。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开拓了自己创作的道路,创造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1、看书,是抵制饥肠辘辘和自卑的最好良方

少年时期在生活上和心理上所受的磨难,以及山区滞重的生活节奏和闭塞的环境限制,反而刺激了我爱幻想的天性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因此极想了解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的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手稿图片由张艳茜提供

年12月2日,路遥出生在陕北的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一个小村子。此时,新中国成立刚两个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地理背景中,对于生活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的人来说,苦难都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和少年路遥一样的孩子们,他们童年时代的苦难,是穷困的环境所给予的。他们一双眼睛看到的满是贫瘠而沟壑纵横的山,每天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天天盼望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冬天时脚上能穿上一双鞋子。

从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屈辱,导致了少年路遥的孤独、内向、压抑的性格,年秋季,不满7周岁的路遥被过继给延川郭家沟他的大伯父。远离亲生父母,又让路遥面临了另一重人生考验。在那些起初冷落路遥的小伙伴记忆里,路遥聪颖而淘气,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野性,也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与一些比自己大好几岁的男孩子打架“总不服输”,这种姿态,实际上映射出了他抗争命运、积极进取的人格心理的萌芽。

在延川县城读高小和上初中的那五年,路遥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他交不起每月五六元钱的伙食费,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吃不起。

看书,成为路遥抵制饥肠辘辘最好的良方。延川中学的阅览室里,有不少的藏书,古典小说居多,《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有些著作,路遥在高小期间就阅读了。在语文老师程国祥的推荐下,路遥开始阅读《创业史》《保卫延安》《红岩》等,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牛虻》等,这些文学书籍,成为他大快朵颐、果腹充饥的精神“食物”。

困苦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层面,作为贫困的农村学生路遥,则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双重的困苦。在县城上学的寄宿生活,路遥不仅因为长期处于吃“寒酸”的最低等餐食而自卑,同时,“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的矛盾,也使路遥时刻感受到自尊心的极度受伤。他要用比克服来自饥饿还要多的精力,去克服周围人对自己不屑的或是轻慢的目光。他将自卑感转化为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升华为一种超越自身、反抗命运的动力。读书、上进、和命运抗争、改变人生道路,成为少年路遥心中的自觉追求。

从农村到城市,这是农村青年一条苦苦追寻和艰难拼搏的漫长之路,而且是大多数人未必能到达目的地。这也是好几位陕西作家如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人的艰苦卓绝奋斗之路,即使是距离西安城很近的灞桥区白鹿原下的陈忠实,也曾为获得城市户口走过一段不短的岁月。

年,在黄河畔一个远离交通干线的荒僻小县城,回乡青年路遥与延川县革委会宣传组的谷溪,北京知青陶正,西北大学毕业分配到延川工作的闻频等几位文学青年,办起了一份《山花》小报。路遥当时刊发在小报的文章,尽管还有些幼稚,但是却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像破土而出的山花顽强地绽放着。路遥开始意识到,或许从文学创作上能走出一条路来?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从而改变生存环境,改变个人命运,架设一条横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深壑的悬索。

年9月,路遥背上恋人林达为他准备好的被褥和衣物,揣着林达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点积蓄,怀抱着文学情怀和文学追求,作为工农兵学员走进延安大学校门。做事办事有明确目标的路遥,抱定一个信念,上大学中文系,就是要读名著,学创作,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奠定坚实基础。大学三年,他发奋读书,把《创业史》读了四遍,精读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堂吉诃德》等中外文学作品,并坚持阅读各种报纸,了解国内外时事。

路遥以一种与命运决战的姿态,以一种狂热痴迷的心态,读书、创作。而文学创作的初步实践,也挖掘出了他生命深处的巨大潜能,他的才华日渐显露。

2、《人生》的写作与发表

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年大学毕业的路遥从延安走进了西安,成为陕西省作协《延河》编辑部一名小说编辑。这个已经站在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农村青年,文学创作崭新的一页也正式展开了,这一页和他从农村走向城市同步进行着。

年之后,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最先感受到这种巨变的,当然是神经最敏感的作家。—年间,路遥先后发表了几篇与当时的文学主潮契合的小说《不会作诗的人》《在新生活面前》《匆匆过客》《姐姐》等,但都没有引起什么影响。而同时,陕西作家莫伸的短篇小说《窗口》,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满月儿》,双双获得了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无疑对路遥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表现出焦躁情绪,他一边在《延河》编辑部从事如常的编辑工作,一边审视着文坛的动向。到了夜晚,独坐于一盏孤灯下,烟雾缭绕中,他开始思考创作思路与题材和心理体验的关联,思考文学的价值和生命力,他要积极寻找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在与文学同道讨论文学话题时,路遥表现出重视文学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重视创作题材的“广阔而深刻的内涵”的思考。

路遥文学创作的转折,与发表在年3期《当代》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有直接的关系。年《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是路遥第一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大奖,无疑增强了他创作的自信。但是从这篇小说被排在获奖作品的后面,以及评论界的冷淡中,路遥意识到文坛并没有真正承认他。获奖是一回事,得到普遍公认又是一回事。

年春,路遥去北京参加颁奖会时,与中国青年出版社资深编辑王维玲有一次深度的交流,王维玲向路遥约稿,让路遥想起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一直想写的一个题材。年夏天,路遥回到陕北,回到黄土地,住在靠近延安的甘泉县招待所,开始了《人生》的写作。创作过程中,路遥的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他每天伏案工作18个小时,13万字的《人生》,路遥仅仅用了21天就完稿了。但是人已经累得仿佛大病一场,他面颊泛黄、浮肿,两条腿僵硬得行走困难。尽管身体极度疲惫,心里却轻松了许多,毕竟了却了多年的一桩心事。

年10月,路遥将稿子寄给王维玲。不久,路遥就收到王维玲热情洋溢的回信。王维玲对这篇小说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年底,又专门把路遥约到北京修改作品。

路遥修改后的题目是《生活的乐章》,王维玲和编辑南云瑞感觉不理想。看到路遥在小说开端引用了作家柳青的《创业史》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他们受到启发,改标题为《人生》。

《人生》不仅是当代文学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力作,同时还有更深一层的社会学意义。因为小说所塑造人物的真实,因为“高加林”这样的农村青年所面临的艰难选择,因为所反映的城乡差异带来的种种矛盾正是中国的现实。《人生》高加林这个富有历史和时代内涵的当代农村青年形象,是深刻的也是丰富复杂的。在路遥展示的城乡文明对立差异的背景下,高加林所谓个人的自私动机和欲望冲动,来自历史,来自不合理的现实。所以,他是真实可信的。而我们现在谈论的“三农”问题、城乡二元对立问题,年路遥在《人生》里就提出来了,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心中对城乡差别就开始冲撞,开始质疑,开始反抗。

《人生》不仅在文学界、新闻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人生》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