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早在年,一首《黄土高坡》唱响大江南北。黄土、大风、飞沙……是陕北这片土地留给人们最初的印象。
“一道道圪梁、一道道坎,梁上黄土飞满天、坎下牛羊刨黄土、沙壕壕的水留不住……”这是影视剧中对陕北延安场景的描述。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生态脆弱的延安,长期被恶劣的生态环境困扰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40多年来,千千万万的延安人民辛勤奋斗、无所畏惧,不断向大自然发出“挑战”,誓言要让延安旧貌换新颜。
如今,当你走在延安的土地上,你会发现这里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美了。
让我们跟随“赓续红色血脉共建生态文明”走进延安生态环境调研团,去触摸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感受“圣地蓝”独特的魅力。
站在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管理中心大数据屏幕前,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实时影像正在时刻记录着延安各地的生态环境数据,空气质量如何、大气环境指数多少,水质是否符合国家要求等均在这个数字化的平台上不断显示着。“数字说话”“数据决策”,正是延安将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管的最终目的,这些数字数据成为了延安生态变化的“晴雨表”。
“以往人工采集监测数据,每月要动用30人次,耗时10天,做出47个断面的26项水质数据,共项水质数据。现在水质监测站每4小时上传一次数据,每月可出项水质数据,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指挥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板块一一介绍,时不时的还切换到实地场景进行着演示。
听着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管理中心人员的介绍,记者一边惊叹延安生态环境信息化智慧管理系统的先进性,更仿佛置身于延安的每一个县区,倾听来自他们的“生态汇报”。
宜川:晋陕大峡谷里霞影灼灼
如果您没到过宜川,那一定知道“壶口瀑布”。激流飞瀑、十里龙槽、晴空撒雨、洪波急溅……共同谱写出了一曲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
调研团一行来到有着黄河峡谷典型地貌的晋陕大峡谷。在晚霞映照下,一大片林地仿佛从石缝中挤出,峻峭挺拔地屹立在这个峡谷地带,像一群战士一样守卫着这片土地。
“过去我们经常用‘裸露的黄土,突兀的岩石和稀疏的草本’这几个词来形容黄河沿岸的地貌。而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这片林地,就是这20多年恢复的草本。”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指着谷底的林地说,晋陕大峡谷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少雨,而且常年风力较大,造林难度特别大。近年来,我们总结了一套“砌垒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大苗”造林技术,就是用砌垒石坑的办法解决“山势陡峭留不住土”的问题,用客土回填的方式解决“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的问题,用引水浇灌的方式解决“气候干旱”的问题,用深栽深埋的办法解决“风力较大”的问题,用栽植大苗解决“兔害严重”的问题。
郝云峰介绍,自年以来,晋陕大峡谷以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为主,以“石坑客土大苗造林”的方式,共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成活率在90%以上,基本实现了壶口景区周边山体、核心段公路、出境口和旅游沿线直观坡面的全面绿化。
在晋陕峡谷黄河段出口,记者看到仕望河的一股清水由此汇入黄河,“泾渭分明”成为一大景观。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宜川分局局长毕延军介绍,延安市共有14个国控断面,其中宜川县就有三个。晋陕峡谷地带的水质按要求要达到三类,经过污水治理后,最近的断面监测实际上已达到二类水质,确保一河清水绿油油地送入黄河。
“以前出门时经常能闻到烧煤味,尤其是冬天全部开始烧煤的话,这股味道很浓烈。如果你开的是白色的车,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就能看到车上覆盖的一层灰尘。而现在,再也闻不到刺鼻的气味,看不到满天的煤灰了。”一位宜川百姓回忆起过去说道。
在宜川县最后一批“煤改气”项目——石沟坪集中供热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煤改气”之前老百姓经常烧煤是“看天烧”。今天天冷了,就多烧点儿,明天天热了,就少烧点儿。有的时候会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该项目建设采用气候补偿器来实现按需索取。项目完成以后,供热能力达80万平方米,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供暖问题,每年还能减少一万吨用煤。
此外,宜川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也走在了全市前列。建成引进全市首家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实现了宜川生活垃圾城乡处理一体化。
宜川县住建局总工程师史东峰介绍,这个项目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三级处理转运模式,运用“热裂解无害化”处理工艺,通过一系列的除尘、除硫的设备使烟气达标排放。解决了整个宜川的垃圾处理问题,从深层次来讲,使水、土壤、大气等问题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调研车辆驶过宜川县唯一一所高级中学——宜川中学,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着,绿茵茵的运动场地赋予了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我想,这离不开宜川环保人所做的努力,让更多孩子们能身在蓝天下,能心有所向,意有所往,任意驰骋。
洛川:芦白村农家乐里饭飘香
走进洛川县凤栖街道办芦白村,这里环境优美、恬淡舒适。农家庭院错落精致,花园亭台格外美丽,一阵阵饭香飘来,让人沉醉。
走进村民屈东学的庭院,着实让人羡慕。屈东学说,“我们这里原来是土马路,到处堆满了柴火,随处可见垃圾,环境真是太差了。如今,条件好了,你看我们村上不仅有了水泥路,还有了绿化带,家家院子里头修了花园,改造了厕所,村子变了,村子的氛围好了,我们这些老百姓每天的心情都非常好。”
凤栖街道办党委书记王延斌紧接着说,屈东学可是这村子里的能人、带头人,他流转了村子18亩土地,办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除过8万多元的流转费,还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芦白村通过“三变”改革,实施土地流转,改善人居环境,村子由过去的产业落后、村容较差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新时代洛川的美丽乡村。如今,这里村容村貌都有很大改善,全村所有的巷道进行硬化、绿化和亮化,整村完成了新型标准化卫生厕所改造,并利用村庄沿路三角闲置土地建成四个小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
芦白村不仅是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村。如今,村子美了,村民的“口袋富”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芦白村的人们开始向着“脑袋富”进发。
从芦白村出来,调研团一行来到国家级洛川苹果科技创新园区,这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苹果树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区域内还有专属“代号”和苹果“认领人”所做记号。
“这片试验田就是针对果园老化、果农老化的突出问题,下决心推广的省力化栽培模式,集成水肥一体化、智能防雹网、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各种技术,真正让科技成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洛川苹果产业园管委会投资促进部部长杨辉介绍,通过该项目的创新试验,将形成引领全县矮化密植园10万亩的栽植体量,使至少18.4万亩果园、11.08万人受益。
特别是在绿色无公害生产方面,他们实行地上部分对果园行间进行秸秆覆盖或植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培肥地力;地下部分施肥改土,以有机肥(主要是农家肥如羊粪、鸡粪等)为主,限量使用无机肥料,实施节水灌溉,从而不断提高苹果生产品质、产量。
而洛川作为苹果专业生产强县,每年产生大量的废弃枝条和果木如何处理?在洛川琦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我们看到,整个厂子里成堆成堆的废弃枝条初加工后在静静地等待处理。
“之前这里产生的大量果木枝条以及反光膜基本采取‘随沟倾倒焚烧’模式,不仅容易引起火灾,还会造成很大污染。如今果农们将这些废旧枝条卖给这家企业,企业回收后,再利用生物的颗粒进行发电,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延安市生态环境局洛川分局副局长贾海军介绍。
据了解,这家企业每年收回约30万吨的废弃果木,能够生产2.8亿度的电,其中有1亿度电返还给农民。从总体运作效益来讲,既解决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枝条乱堆乱放现象,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当地税收。
此外,我们看到位于洛川的延安炼油厂正在有计划地处理着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在青怡数字化工厂内,一箱箱苹果通过数字化的流水线分解、包装,最后销往全世界。
美丽的洛川,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八方宾客的到来。
甘泉:“一汪清水还自然”
“这里光影交错、一步一景,纹理细腻、造型奇特。历经雨水冲刷、风沙切割、流水熔蚀后,一个隐藏在黄土地里神秘的地质奇观出现在眼前。”这是记者今年国庆在甘泉大峡谷看到的景象,峡谷内还时不时的能听到小溪的哼唱,呈现出一曲和谐的生态乐章。
甘泉因县城南有神林山麓美水泉而得名,素称“美水之乡”。其境内的崂山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2%。如今再来甘泉,深入其中,才发现甘泉之美,美不胜收。
“这个豆腐干真好吃,咸淡适口,味香耐嚼”,在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公司,调研团品尝到以陕北独有的双青豆和闻名遐迩的甘泉美水为主要原料出产的甘泉豆腐干。
“甘泉豆干为什么好呢?主要是得益于甘泉的水。因为豆腐干的生产加工需要大量的水。因此,水作为很重要的一种原料,对于我们企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重介绍道。
为了改善水质,年甘泉县与陕西省水务集团合作,将原有的污水处理厂升级,组建陕西省水务集团甘泉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使得甘泉的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
记者看到,在污水处理站的排水口,汩汩清水正从排水口流出。
“来看甘泉县的这个污水处理厂,其实就是看延安市这几年在碧水保卫战的决心。”正如甘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建所说,为了弥补之前甘泉污水处理的短板,近年来,甘泉县将一直处于半运行或者是不运行状态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全面升级,通过不断努力,如今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实现了污水处理的满负荷运行,即24小时运行。二是实现了规范化、正规化的管理,严格按照污水处理国家标准在管理,实现了污水“进”,清水“出”,真正将一汪清水还给了大自然。
美水甘泉,甘泉美水。如今在甘泉环保人的用心守护下,幸福的甘泉人民尽情享用着这里的碧水蓝天。
安塞:77岁老支书过上新生活
“我从小就在这个村里住,现在都77岁了。以前我们最早住的是土窑洞,后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慢慢有钱了开始修石窑,年时住上了村里统一盖的二层楼房。现在与过去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见到村里的老支书高数林时,他正在村里盖的广场上晒太阳。他说,之前村里条件不好,有时连一顿米饭都吃不上,如今大米白面随便吃。
顺着老人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近处一排排崭新的二层小楼美观大气,干净整洁的巷道,加上整齐划一的设计,让人整个视野里充斥着一幅温馨的田园画面。广场上,老人唠着嗑,孩子坐在妈妈的怀抱里享受着惬意的阳光。
据介绍,茶坊村是安塞全区唯一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户人。村子里有自己的污水处理站,更是安塞第一个通天然气到家的村庄。
在村文化广场,有一个很显眼的“垃圾兑换银行”。原来这是年,为了鼓励村民提升环保理念,专门设立的“银行”。
“自从有了垃圾兑换银行,我都换了好几次了。有的是路上捡的垃圾,有的是车上扔下的饮料瓶,还有丢的烟头等,攒到一定量了就拿过来兑换洗衣粉、扫帚等日用品。”谈到整个垃圾兑换银行,茶坊村村民王文华热情很高。他说,有了这个“银行”,除过兑换一些日用品外,村里的环境明显改善了,村民的素质也比以前强了很多。
村书记也连忙拿着这一年来兑换的记录让调研人员看,密密麻麻的记账本里记录着群众的兑换信息,基层环保人的用心温暖了群众,唤起了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
除此之外,茶坊村针对山上所种的苹果树,采用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即山上种苹果,沟底搞养殖。养殖产生的农家肥无污染再运输到山上,山上年底修剪果树剩下的树枝也不再焚烧,而是加工成颗粒饲料,用来饲养牲畜;剩下的一些枝条再制作为香菇菌棒,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
告别茶坊村,调研团一行来到距离区上较远的油气田废物填埋场。这里主要处理油气田在钻井过程后产生的固体废物。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安塞分局局长路向阳介绍,安塞有三个油气田废弃物集中填埋场,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填埋场以“两布一膜”进行了精心铺设,确保拉来的固体废弃物不接触土壤、造成污染。此外还布设了一个很粗的排洪渠,以防洪水来临时,所掩埋的固体废弃物造成二次污染。监管方面,对所有来访的运输车辆实时进行数字监管,坐在办公室就能获悉每辆车的吨位、所走线路等,整体从产废、运输、处置三个环节彻底进行监管,达到产废单位好监控,运输单位好监管,处置单位好检查的目的。而当固体废弃物拉到填埋场后,我们环保部门还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监督性监测,防止一些企业将不符合要求的废弃物运输进来。
就是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每天都有专人值守,以确保废水不外流、废物不乱到。
调研途中,刚好看到象征着安塞的地标建筑“大腰鼓”屹立山头,我想,安塞人民不止用腰鼓打出陕北人的豪迈,更是让这一方青山绿水守护着这一方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志丹:顺宁镇里瓜果香
志丹县古有“山保安,米粮川,牛羊满山”之美誉,后为“壮革命,出英雄,红旗漫卷之红都”。
走进志丹县食用菌种植基地,由这里出产的香菇、西红柿、南瓜等农副产品摆了一桌子,红彤彤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橙色的南瓜令人应接不暇。这是调研团一行在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看到的情景。
志丹县顺宁镇镇长郝斌介绍,志丹县食用菌种植基地按照“果—菌、蔬—菌”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将苹果修剪的废弃枝用于菌棒生产,食用菌基地年产有机菌肥80万公斤,有机肥反哺苹果产业、棚栽产业,推动了果—菌—棚绿色循环互利共生的发展,降低了焚烧枝条大气污染和使用化肥的面源污染,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基于志丹县30万苹果树基地,一年能加工上千万香菇菌棒,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周边的多户农户就业。
如今果枝利用了、农民收益了,企业也获利了。
除了农业,志丹的工业企业也积极践行发展低碳经济。志丹县工业园区于年被认定为“陕西第一批可承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化工园区。”
在志丹工业园区内,志丹县绿能油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工人们身穿红色工服正在操作着设备,在他们的中控平台,工厂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实时监控到。
该公司负责人李小军介绍,这是一家集石油伴生气综合开发及技术服务的公司,主要收集油田伴生气(原油挥发气),5年前因伴生气没有合理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近年来,秉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方向,大力与长庆和延长油田合作加工回收处理伴生气,收集伴生气2.2亿立方/年,努力将油气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傍晚,在志丹的中心街广场很多人在散步,一边锻炼,一边分享着彼此的喜悦,霓虹灯下脸上满是笑容。
黄陵:“排矸山上无矸石”
冬日里,天空湛蓝。辗转了一道又一道弯,调研团一行来到了黄陵一号煤矿排矸场综合治理现场。
“昔日这里曾是晴天煤尘飞扬,雨天煤泥暗流。尤其是刮大风的时候,天空到处是煤灰。”曾经有报道这样描述黄陵一号煤矿。
“之前这里整个是一条深沟儿,从年建矿到现在,经过20年的治理,整个排矸山上的矸石把这个沟儿几乎已经填平了。”据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副矿长张驰介绍,年该矿投资余万元对排矸场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主要采用自下而上、推平堆积、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的排矸覆土方法,有重点、分层次对排矸场进行绿化、美化,做到乔灌结合、花草补位、色带搭配、四季成景。
“黄陵矿业公司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陵特色的‘采煤不见煤、产煤不烧煤、产灰不排灰’的低碳运行模式,体现了国有企业新的时代使命和担当。”曾有专业环保人对黄陵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给予很高评价。
的确,近年来,黄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努力打造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的美丽宜居新黄陵,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深呼吸小城佳、省级水生态文明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正如之前在黄陵国家森林公园、黄帝陵景区看到的一样,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宜人环境对黄陵已不是奢望,象征着生态环保的美丽音符随时都在黄陵的大街小巷奏响。
结语:
一周的行走调研,感触颇多。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到访的每一个县域,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彷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改变。随团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延安媒体人说,“30多年来,对于延安的生态环境变化深有感触。从小时候的大气污染、浑浊的污水、光秃秃的荒山到如今富县出现梅花鹿、洛川出现褐马鸡、黄陵还有金钱豹……动物最有灵性,而它们的到来正是延安生态环境变化的最好证明”。
的确,从过去“山秃穷而陡,黄沙漫天飞”,到如今“天蓝水清人美”的和谐画卷,延安让人们对它有了重新的认识。正如贺敬之老先生诗句中描述“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如今,行走在“十四五”的征程上,期待延安越来越好!(文/记者张静)
来源:西部决策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