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录
在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说到“河津”恐怕知晓者寥寥。但提起“龙门”,那可就举世闻名了!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就是诗仙李白游寓“龙门”时,写下的千古名句。 《孟子》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遵舜命,全力治水。十三年沐甚雨,栉疾风,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始平。 佐助大禹治水毕其功于一役的正是“改堵塞之法为疏导之法,顺乎自然,因势利导……破开龙门,凿通三门,引水归道,安定九州”之所在地——古耿龙门,今之河津。 河津,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 远在一百万年之前,这里即有先民集居、生存、繁衍、栖息。春秋时建耿国,秦置皮氏县,北魏称龙门,宋代因有黄河流经禹门渡口,而改名河津。 初观河津,但见一山二水,壮阔厚重,源远流长。 河津,地处山西西南部,运城西北隅。西濒滔滔黄河水,北枕巍巍吕梁山,东临“后稷教稼穑”,南望太华烟云中。纵横两河,雄踞层峦。地虽不阔,形则多样。既有巍峨迤逦的吕梁群峰,又有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既有膏腴丰饶的汾河谷地,兼有清澈艳丽的湿地滩涂;九曲黄河自北向南濒西沿依偎河津,潺潺汾水由东至西从中部齐腰横贯河津;双峰筛崖滴翠,老城莲池映日;北山沟壑幽深,平原绿野遍地;黄河之水激流澎湃声撼秦晋,汾水澄波似玉带缠腰辉映河津;瓜峪、神峪、遮马峪三峪并流,涓涓清溪,悬瀑连泉,山环水绕,幽谷飘香。唐朝名将“薛仁贵”少年习射的汾河湾打雁并非子虚乌有;“詹太师”故里的放马滩也非徒有虚名。当年定是雁翱蓝天,鱼翔浅底,绿草如茵,牛羊遍地,人欢马叫,生机盎然。禹门渡口码头灯影桨声,繁华盛景跃然眼前:“木船如云,风帆无数,黄河船工号子响彻云霄。陶器、瓷器、百货、山货、盐巴、药材、茶叶、煤炭等应有尽有。船上灯火通明,岸上酒绿灯红。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凡夫俗子,在此盘桓度日,买卖营生,劳作生计;文人墨客登斯楼观长河落日,游目骋怀,酬唱吟咏:“酒旗相望大码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猛轧搏中流。” 再览河津,却是一树琼花,琳琅满目,美轮美奂。 河津,山川锦绣,风光旖旎。域内八景,美不胜收。可供凭吊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徜徉于古耿大地,你可以感受禹门叠浪、汾水澄波、红蓼春妍、午芹秋霁、云中烟寺、峪口清泉、疏属晴岚、平原夕照“邑中八景”的异彩纷呈;拜谒“大禹庙”,你可以领略层楼倚汉、曲栈连云、鸣泉漱玉、飞阁流丹、悬崖挂月、空谷惊雷、秋水归帆、春鳞汲浪“龙门八景”的惊险奇幻;登上“九龙岗”,你可以远眺西河画舫、太华晴峰、孤云送月、汾水秋波、雁塔凌空、小桥飞凤、倚斗金銮、原麟叠翠“麟岛八景”的蔚为奇观;漫步吕梁山前你可以欣赏金峰远照、鸦石奇巍、筛崖玉溅、芹谷神泉、清流重叠、白羽争滩、长桥卧波、泊岸村船“午芹八景”的仪态万千。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确有:“佳景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一步三回头”之感。每一处景色都能让游过的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未游过的人,仰慕垂涎,心驰神往。 细品河津,犹如一泓甘泉,娓娓道来,直入心田。 外览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得益于清幽奇绝的自然山水和浓墨重彩的文化积淀,为河津平添了几分光彩,彰显了几多文化厚重。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得山水之气,在这样一片灵山秀水,钟灵毓秀的龙门圣地,为“大禹文化”“龙门文化”“河津文化”赓续绵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河津成为诞生文化名人名作,并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地方。也涵养了这里的人文生态,造就了这片土地的厚重深邃。 无论你是否来过河津,都会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不陌生;对“桃花三月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耳熟能详;对“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故事如雷贯耳。还有“真武庙”上的“威振黑河”,“高禖庙”中的“辟沙珠”,“兴国寺”内的“镇风塔”等奇幻的故事不胜枚举。河津人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以为豪。 河津域内的文庙、文昌阁、崇文阁、魁星阁、魁星楼、文笔塔、文清书院、南书院,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这些文庙、楼阁、书院,便是一份文化血脉的像征和见证。这些颇显文气的古建,处处彰显了河津人崇文重教,知书向学,习文修身,崇文尚贤,以文为荣的理念。让代代河津人把崇文敬儒、耕读传家的思想延续至今。 孔子高徒卜子夏莅晋传儒、西河设教就在河津。史籍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三百人。”何止三百,实乃“历数十年,学者至盈千人”的气象!子夏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他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语,作为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训,已逾百年,今天,亦成为“河津中学”的校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居于太和坊”。写出过“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历史之父”称号的司马迁家乡就是河津。这本属史料凿凿,海宴河清,但世人还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也罢,无非借名人以为桑梓光,与有荣焉。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但事实就是事实,“司马迁,不能迁!” 河津还是“家住逍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被唐太宗封为“游击将军”薛仁贵的桑梓故里。此君想必无可争议,或许因为这里只有“寒窑”无“光”可沾吧! 河津还曾孕育和熠出过“河汾设教”的大教育家王通——“四方学者云集”,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等隋末唐初名臣,皆出自其门下;被誉为“斗酒学士”的大诗人王绩;初唐四杰之冠,一篇“滕王阁序”闪烁古今,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久唱不衰的王勃;一篇“游龙门记”编入中学课本的明初大理学家薛瑄等足以够得上“圣贤”等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相映先后,卓越千秋,流芳千古。 近代河津,还是朱德、刘伯承、贺龙、王震等八路军领导人,两次从禹门渡口东渡黄河抗击日寇的革命根据地。这里还养育了抗日民族英雄、绥远省主席、开国上将、国家政协副主席董其武…… 除了这些诗擘鸿儒,文魁武将,名流大家外,河津的陶瓷琉璃也是震撼中外,闪烁古今。“横空出世”,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宋金瓷窑”遗址就在河津的固镇村。它改写了中国的“陶瓷史”。不仅有着乾隆皇帝题诗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瓷枕》就出自“河津窑”,而且存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的《六角形剔花填黑彩瓷枕》也是“河津窑”的杰作。河津窑头村的“吕氏琉璃”构件现在还闪耀在“北京、沈阳”故宫、晋祠、运城关帝庙、临汾尧庙、洪洞广胜寺的屋顶塔尖上,并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这诸多人文与自然遗产,是历史留于河津人的馈赠。它犹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乳汁。这才是智慧的河津人守住和呵护的无价之宝,底蕴风骨。 翻阅历代名人名篇,赞美颂扬河津的诗文楹联更是锦上添花,数不胜数:明薛瑄一篇“眼底生云雾,脚下数千年”的“游龙门记”,寥寥几百字,就活龙活现地描绘了“龙门”雄伟壮阔的山水画卷,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的深刻内涵。无不让人目眩神迷,如临其境。齐懋勋“固镇钟楼和薛文清公《元韵》诗”云:“层楼高耸出云间,杖策登临眼界宽。左望人烟形幂幂,西觇景物意闲闲;秋来落照开红树,雨后晴岚映碧山。佳胜未经人道尽,挥毫聊自附贤关。”河津真武庙上的崇文阁前,清人王照离写的一副对联,更是对河津人文环境赞赏有加:“不大亭台,南汾水,北遮泉,东环瓜涧,西绕黄河,锺千古之英灵,莫谓卜马难继;最狭殿阁,前风坡,后麟岛,左攀虎丘,右依龙门,萃一方之秀气,且看王薛再生。”清代诗人张汾宿《咏河津》联云:“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马迁,隋传仲淹,明表敬轩,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漫言地不灵,东虎岗,西龙门,南来飞风,北迎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 古之河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文积厚。实在是一块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加之煤炭资源深厚,水资源丰富,实可谓“罕有一地之名如河津,令人闻之而生水光潋滟之想;罕有一地之利如河津,让人居之而有山蕴鸟金,水藏福运,山高水长之叹!” 河津,一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到了近现代,河津屡遭天灾人祸。日军占领河津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小停、东庄”惨案,“两村血流成河,一片殷红呜咽!”雄伟壮观的龙门“东西禹庙”被日本人的炸弹夷为平地;多处古建奇迹,或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皆面貌全非;长期涵养、补给河津地下水源和用于农田灌溉的黄河水,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上游截流,来水减少,枯水期可以说是气息奄奄,一蹶不振。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矿、炼焦、钢铁、氧化铝、火力发电等企业迅猛增长,河津环境质量急趋下降,重点工业区空气质量常年为四、五级;煤炭资源几乎枯竭;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从年开始,河津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下滑。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暴跌,产品滞销。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商贸行业惨淡经营。河津经济出现了由“山西首富、全国百强”到运城排名垫底的颠覆性大起大落。“无可奈何花落去”,九年寒冬,谁人深深体味? 河津,一片蕴含希望的土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满眼生机转化韵,天工人巧日争新。河津古有冀国。禹设九州,冀冠其首。“冀”者,希望之意也。年改革开放,年撤县设市,让河津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念指引下,河津人痛定思痛,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重新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一关、二治、三绿化”“一山两河三峪多点”“七道七治”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后土庙”“台头庙”得到重修;“高禖庙”“九龙庙”香火大振;“薛仁贵故里”一展雄姿;“九龙公园”“北城公园”“莲池公园”游人熙熙攘攘。“龙门景区”“汾河、黄河公园景区”规划到位、启动实施。道路绿化、企业绿化、学校绿化、城乡绿化,“春风又绿江南岸”,河津重现青山叠翠,万木葱茏。河畔山脊映绿海,城市乡村草木青。“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城乡建设: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县城还处在盐碱吞噬的老城池。街道狭窄,商业萎靡。3米宽的十字街,稀稀落落的商业门店,集者成市,散者成墟的农贸市场。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全城总面积不过余亩。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就一条5米宽,20余公里长,过不了黄河的沙砾公路(侯西路)。通往乡村的是两三米宽的土路。村里都是铁轱辘车从中间碾出两道深辙的土巷道。破屋陋巷,土墙土厦。全县没有一辆机动车(年才有了第一辆汽车)。粮食产量很低,工业刚刚兴起。税收无几,财政薄弱,城乡人民生活十分拮据。 而如今,城市焕然一新,农村面貌大变,工业强市势头正旺,交通道路四通八达。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从大禹身上传承下来,数千年滋养、濡染、融进河津人血液,注入河津人骨髓的“勤劳睿智,自强不息;质直好义,崇德向善;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精神,催生了河津人建设“两河强市、中原名城、华夏铝都、开放高地”的无限激情;奏响了新时代“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的变奏曲;“五先协同、三动融合”,奋力蹚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书写河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假以时日,憧憬河津大地:春有鸟语花香,夏有习习凉风,秋有瓜果飘香,冬有玉洁冰清。清晨散步伴粼粼波光,夜下絮语观朗朗月明。俯瞰是一幅画,聆听是一曲歌,默写是一首诗。万物复苏的气息,让唐诗宋词里流传千年的古风雅韵,再次像无际的春草生长发芽,像接连不断的鲜花竞相绽放。使无数的创业青年精神抖擞,梦想成真。一个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的美丽新河津,就在我们的前方! “黄河落日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顾往撄今,感慨良多。五千年中华文明,承载了无数河津儿女不朽传奇,黄河水滚滚东去,淘不尽沧桑岁月依稀往事;吕梁山傲然云岭,遮不住金戈铁马远古回声……忆往昔,人杰地灵养育龙门代代英豪;看今朝,群鲤竞跃谱写河津新的华章;望未来,古耿大地风展红旗美丽如画!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