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我的老家在洛川。

人们视洛川为陕北,因为它地属延安。但洛川人把甘泉以北才称陕北,依据之一是陕北方言带有浓重的鼻音和遗存的少族民族词汇,但洛川说的是字正腔圆的关中秦腔。

我深爱我的家乡洛川。但理性地说,偏北的纬度,较高的海拔,破碎的地形,使得洛川种植业比不上关中八百里秦川,畜牧业比不上塞北辽阔草原,所以,洛川曾长期被视为苦焦之地。我当年来关中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跳出农门、摆脱顿顿吃粗粮的苦日子。

自从研究农史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农无不宜”。只要选择好适于当地务作的品种,农业照样有大发展。这一点,洛川苹果的发迹腾飞就是有力证明。

近代以来,洛川县城有屈、王二姓,官绅富豪多半出自这两大家门。洛川地处延安、西安要冲位置,所以国共双方许多交涉事体依靠屈、王家族周旋融通。两家中,有人在国民政府任职,但思想倾向进步,所以利用身份掩护为陕甘宁边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屈家有一人叫屈伸,字动之,早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与西北陆军军官学校,官至国军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屈伸虽然在军队任职,但热衷于社会公益,只要对国计民生有益,他都会不遗余力去做。

年,屈伸资助自己的勤务兵李新安在部队驻地灵宝县学习苹果栽培和养蜂技术。年,屈伸出钱购买苹果树苗,托李新安运回洛川,在阿寺村进行栽培试验,由此翻开了“洛川苹果”第一页。

从这段历史来讲,如果李新安是洛川苹果事业的创始人,屈伸则是推动这一事业的“柴油机”。

洛川有林檎、沙果,最初的苹果确实是稀罕物。农家院里栽几棵桃梨杏枣,纯粹供家人自食。专门种植苹果,运用复杂的修剪与栽培技术提高产量,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商品价值,这是祖辈未曾想过的事情。

在李新安的倡行、示范与带动下,一些村社办了苹果园,并有了收入。在每个劳动日值几分钱的时代,这令村人羡慕不已。我老家邻村有著名的青(青牛村)尧(尧雪村)果园,绵延数里的高墙将它围得严严实实,显得神秘莫测。

中学在校办农场,劳动闲暇,为了尝尝苹果的滋味,我们一帮铁哥儿搭人梯翻墙跳入生产队的果园。没想到这果园易进难出,最后一个个被“瓮中捉鳖”,扭送到学校领导那里。校长把我们比喻成是“从峨眉山上下来的人”(抗战结束后毛泽东讥讽蒋介石政府的话),意思是不施肥、浇水而抢夺老百姓的劳动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在自己的承包田上有了自主经营权,生产积极性高涨,洛川苹果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洛川与周围县区相比,长期属于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以苹果经营为主的农林特产税,一度成为县财政的主要收入。这一时期,县乡政府推进苹果产业不遗余力,但竭泽而渔的税赋让农民不堪重负。

年前后,我作为省人大农工委专家组成员赴洛川调研免除农业税问题,县领导曾有免除果税后政府无法运行的担忧。当然,惠农政策普施天下,洛川不可能因此例外。免除农业税(尤其是农林特产税),卸下了制约洛川苹果业发展的最后一道枷锁。

现在到洛川,极目远眺皆为苹果。春赏花、夏观绿、秋尝果,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统计,洛川县总耕地面积64万亩,苹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人均3.1亩,年产85万吨,总收入40亿元,是全国唯一的绿色苹果基地县。

年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其中90%来自苹果和关联产业,这在中国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十分罕见。

洛川的青壮年农民很少外出打工。苹果疏花、套袋、采摘季节,还要高薪雇用外来劳动力。洛川的果农除了户籍仍在农村,他们的衣食住行与城里人几乎没有差别。

在短缺经济时代,苹果圈起围墙,以防糟践与偷窃。如今,苹果园拆了篱笆,推倒了围墙,“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连看护的人也没了。你有我有大家有,原来馋苹果、想苹果的人现在吃得太平常了。有乡村旅游者入园观赏,园主会盛情荐尝他的劳动果实,几句夸赞洛川苹果的话语,会让主人脸上洋溢自豪满意的微笑。如果问咋这么大方,他们会说,这是帮我们洛川苹果打广告呢!

年10月,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与第九届中国陕西省(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合并在洛川县召开。国际园艺学会选择在陕西举办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这是对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高度肯定。在洛川县政府及新丝路国际交流促进会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了“洛川苹果重走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大型文化商贸交流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并且成立了新丝路苹果产业(洛川)联盟,标志着洛川现代苹果产业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

少小离家,迄今快四十年了。虽然不在洛川生活与工作,但洛川苹果始终是梦中抹不去的记忆,并以能为它略尽绵薄而自豪。凡是洛川县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进行的苹果产业发展规划与科技谘询论证活动,我一般都以专家与乡党的双重身份参加。

近日,应新丝绸之路苹果产业联盟王云珍会长之邀,担任文史专家与学术顾问,借助大农平台的传播,期望为洛川苹果产业发展再做一点事情,以回报家乡父老。

作者:樊志民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史学专家组成员、民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杨凌区政协委员等职。大农圈特邀驻场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