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赴陕西采风创作活动。从延安出发,到人民中去。
采风团在延川县甄家湾古村落合影留念。杨焕峰摄
采风团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前合影。张钰童摄
按照中宣部的工作部署,中国文联自年11月开始组织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陆续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新创作品,举办了一系列展演展示。“深扎”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越来越成为文艺界的共同追求。“到延安去”之所以会成为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是因为那里有指引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宝塔”。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于8月10日至16日,由摄影家李舸、柳军、居杨、冯晓伟、张兆增、毛建军、杨登峰、付锐、王学峰、王守钢和延安摄协、铜川摄协部分摄影人组成创作釆风队伍,分三组从延安出发,赴延川、洛川、宜川、子长、安塞、甘泉、吴起和铜川照金镇等多地开展为期7天的采风活动,来自火热生活实践的感人故事,为摄影家们提供了创作源泉和情感滋养。其间摄影家们还与基层摄影组织交流座谈,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
光影描绘延安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李舸在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古村拍摄。付锐摄
黄土高坡上的土窑洞和扎头巾的陕北汉子,是大家对延安的固有印象。当摄影家来到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土基镇黄连河村,延川县乾坤湾镇伏义河村,子长市安定镇廖公村,镜头里竟全是青翠碧绿的大片果园、智能现代的蔬菜种植基地,他们激动地按下快门、记录成果: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延安乡村建设日新月异,窑洞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满目黄土的贫困山村变成山清水秀的示范村。摄影家们采访了甘泉县魏家沟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崔院强,拍摄了由他驻村指导的魏平养殖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了安塞区雷坪塔村“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张莲莲,拍摄了这位种树“种上瘾”的女劳模的生活工作日常;采访了有退耕还林第一县之称的吴起县铁边城镇李台子村村民李树和,拍摄了专职种树人的家庭农场林场;采访了甘泉县张家沟村在窑洞直播推广农家乐的”凤妹”郭延凤、延川县网红知青主题酒店创办人袁耀堂、带领村民用红枣酿酒的延川县伏义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郭海燕……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延安新征程上,新农村建设者们如火如荼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居杨在甘泉县张家沟村返乡创业村民开办的农家乐拍摄。付锐摄
张兆增拍摄阿寺村村民劳作的场景。袁思宇摄
毛建军拍摄洛川县苹果产业丰收场景。闫树林摄
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黄河在悠扬唢呐、喧天锣鼓中咆哮着奔腾而过,高亢激扬的秧歌与粗犷质朴的民歌、古朴精美的剪纸,无不寄托着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翼向往,更是本次摄影家钟情的拍摄题材。他们通过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陕北秧歌、陕北民歌、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安塞腰鼓、子长唢呐、安塞剪纸、延川剪纸等,用镜头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柳军在宜川县向胸鼓演员展示照片。冯晓伟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万玖的侄子张三芳演绎“洛川蹩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凤莲的女儿、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刘洁琼展示“延川剪纸”,安塞剪纸非遗传承人余泽玲在窑洞里剪纸,安塞区第二小学老师谭宽心带队腰鼓队在公园排练腰鼓,一个个传承瞬间均在摄影家的镜头中定格。采风团还拍摄了延川布堆画创始人冯山云家族的传承项目:版画、剪纸、布堆画,采访了德艺双馨的陕西省剪纸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得者郭如林和安塞冯家营腰鼓制作传承人王永军。传承、记录、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人义不容辞,摄影家们纷纷表示不枉此行。
冯晓伟在子长县拍摄唢呐演奏。杨天平摄
王学峰在安塞县余泽玲工作室拍摄。延持伟摄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延安精神、照金精神
“乡亲们,我们来给大伙儿说说乡村振兴新发展”——甘泉桥镇乡新庄科村的一场窑洞文艺宣讲,成为了摄影家们聚焦对象。摄影家们用镜头全程记录了陕北说书这种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如何讲述党和国家的时事热点和辉煌成就。
杨登峰在铜川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广场拍摄。付锐摄
付锐在延安市宝塔区南门里广场拍摄。李树民摄
王守钢在照金陈家坡遗址采访义务讲解员杜天祥。赵军强摄采风团还走进红色圣地——延安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红街,照金陈家坡会议旧址、薛家寨遗址,用影像的力量赓续延安精神、照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采风团还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年2月14日考察的照金新居和年5月30日回信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拍摄,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在为基层送去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摄影文化浸润群众心田。
文:中国摄影报记者/唐瑜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