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位于江西赣州宁都县城以西的梅江镇与青塘镇交界处。西北——东南走向,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3公里,主峰海拔.8米。“峰如扇羽,环列凌霄,气势磅礴,古木参天,逶迤回环,状若莲花,故名莲花山。”
年10月,我们南昌的几位好友,在游览完宁都县的金精山翠微峰后,在该县城休整一天,从县城出发,驱车前往莲花山采风,汽车途径清澈明净、九曲回转的竹坑河,经过竹坑水库和出风洞、太平洞、出水岩等景点,行程24公里,就到了莲花山上。
我们把车停在风景秀美、古木参天的莲花山半山腰,这里有一个江西省重点佛寺、赣南第一大寺庙丛林——青莲寺。据年《宁都县志》和寺庙的碑记载:西晋泰始二年(年),青莲祖师(法名智遁)创建,故名青莲寺。
据悉:青莲祖师,原籍河南省开封市。出家后,云游到四川省成都市,得法于西蜀。不久出外参访,临行时传法师告诉他:“此去汝可逢塘则住,遇莲则开。”数年后,他来到宁都县青塘镇暂住。当他得知青塘东面有座莲花山时,随即想起了传法师的嘱咐,便毅然人山修持,并开山建寺。
由于历史久远,青莲寺各朝代多有修葺。明正统初年,无际禅师(法号觉悟)驻锡寺中,以道行出众,名声远播。正统六年(年),无际禅师任住持,四方募化,在此大兴土木,重塑佛像,青莲寺面貌一新。万历二十六年(年),无际禅师的9世法孙道正主持重建,主要建筑有三幢九殿,占地百余亩。现在青莲寺的瓦当上尚存明代纹饰,并有“青莲”二字。清乾隆十三年(年),无伪禅师(法号真惠)应知县及全县缙绅公举,荣膺青莲寺方丈。承继寺院重建宏业,寺中常住僧众达多人。道光、同治年间,曾重修和扩建。解放前夕,青莲寺,因年久失修,破瓦颓垣,寺僧只能偏居一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土地改革时期,青莲寺尚有僧众10多人,分得耕地五十余亩,山林三千多亩。年,原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江西省佛协副会长印慈担任住持。“文革”时期,寺院惨遭破坏,佛像被毁,香火中断。
年,印慈等回住青莲寺,开始了寺院殿堂的修复重建工作。同时,寺产得以落实。年,印慈赴九江能仁寺任住持,法妙继主寺务。同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布,青莲寺为全省重点寺院之一。年,寺里常住僧尼32人,居士10人,耕种农田37亩,经营茶园15亩,基本上实现了自给有余的农禅生活。
青莲寺开基时,曾建在寺庙左处多米远的大窝底,宋时被毁,明代重建时移于今址。寺内原有玉石香炉、金钗钟、甘露柏、千年鱼形木梆“四大宝物”及明清时期碑刻30余块,宝物先后遗失或损坏,现仅存甘露柏和部分碑刻。
如今的青莲寺,为年大面积修缮扩建的,占地多平方米。整座寺院,坐西北,朝东南,建筑群体分前、中、后三幢十殿。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右侧有三圣殿、斋堂;左侧为观音殿、韦驮殿、祖师殿、伽蓝殿;方丈室、上客堂则是傍山而建。天王殿现在是寺院的山门。高悬于大雄宝殿上方的“大雄宝殿”、“佛日增辉”两块楷书匾额,分别为清代翰林谢运涵和书法家李惟修题写。藏经楼内,有海外捐赠的缅甸玉石卧佛和全套《大藏经》。
探访参观完青莲寺,我们便驱车登莲花山主峰。停车后,步行多级台阶,登临了山巅。峰顶上,有一幢像碉堡似的砖混结构的楼房。这里是宁都县彩色电视转播站。房内有3个值班人员住守。楼房外高耸入云电视转播的铁塔下,有一块45×45公分的混凝土墩,正中嵌有“军委测绘局三角点”标志。
主峰之南约米的另一座上头上,也有一幢房子,我们过去一看,原来是邮电部门建的微波通讯站,但无人值班守护。
在主峰之东,有座白茅峰,峰下有“浴仙湖”。相传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三十五福地之一金精洞的仙女张丽英得道后,就是在此仙湖中沐浴飞升的。
据了解:莲花山古时有14景:莲峰凌霄,天湖浴仙,高山览胜,甘泉永注,祖植古村,镇山宝树,青莲古刹,月池荷香,灵塔生辉,半山梵宇,鳌鱼拜佛,洞喷灵风,太平奇洞,双龙护庵。明代刘贤有诗云:“崛起遥撑紫翠峰,蜿蜒十里绕长松。俯看鸟向树头落,时有云从山半封。八月涛生闻梵呗,五更鲸吼听华钟。欲凭一勺龙湫水,洗净年来尘土踪。”
莲花山,青莲寺,这里不仅是一处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还有清新的空气,清甜的山泉,飘香的绿茶,神奇的传说。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足以让游人前去思古、溯源、探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