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尤九成

耤口镇五十里铺耤口镇五十里铺村古槐年《人民日报》报道五十里铺生产队工作经验

耤(读xí)口镇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北部,因位于耤河上游、耤阳口子之下,地处耤河上游两支流的交口处,故名耤口。距此不远的耤河源头被称为耤源。“耤”字意为“良田千顷;帝王亲自耕种(田地)”,是中国一个极为古老的文字,对深入挖掘天水地名文化乃至天水历史学、地理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五十里铺村因在古秦州城(今天水市城区)西五十里而得名,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耤口镇中部,地处耤河(古称耤水、洋水,发源于甘谷县古坡镇龙台山瘦驴岭)与金河(古称竹岭水,发源于竹岭即今景东梁)交汇处的河谷川原,东西那坡山、堡子山两山相对,山环水抱,天定高速公路、国道从村东经过,距耤口镇政府驻地郑集寨仅0.5公里。自古为丝绸之路古秦州西去驿站和通往兰州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耤口镇五十里铺耤口镇五十里铺耤口镇五十里铺村戏楼(舞台)天水学者张海玉、汪明在耤口镇五十里铺村西堡子山考察古文化遗址

耤口镇五十里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五十里铺村一带古称何家城,清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和民国《天水县志》认为即是古成纪县故址[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文献记载,古成纪县治地宋以前在瓦亭水(今葫芦河)流域],曾设过五十铺镇,依堡子山建有城堡。据《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二地域》秦州条记载:“西乡……又西二十里,飞来山麓,俗名何家城,相传为古成纪县。……由何家城而西南十里,为铁炉坡。”民国《天水县志古迹》记载:“成纪故县,在县城西五十里,俗名何家城,相传为古成纪县。”民国《天水县志山脉》记载:“次东,为飞来山,其东麓为五十铺镇,即成纪县之故址也。”五十里铺村西的堡子山,俗称何家大山,古称崦嵫山、飞来山,相传为日落入之处,为史籍所载充满神话色彩的天水名山,海拔米。据元《一统志》记载:“崦嵫山,在秦州西五十里。”明胡缵宗撰《秦州志地理志》记载:“(秦州)西十里为平闰峪……五十里曰崦嵫山,木多丹,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七十里曰盘龙山,有铁炉坡。”清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一沿革山水》秦州山水条记载:“又东十里曰飞来山,俗名何家大山。竹岭水从西南来,耤水从西北来汇于其东。”屈原《离骚》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司马迁《史记》中有“日出东南隅,日落崦嵫山”的描写。

耤口镇五十里铺村秦汉时属冀县(治今甘谷县东南)辖域,北魏至北周一度为当亭县辖地。史载,北魏太平真君八年(年),置当亭县,属天水郡,一直沿至北周。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耤水口,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今秦州区关子镇关子川),即当亭县治也。”后晋时撰《旧唐书地理志》伏羌条记载:“伏羌:汉冀县,属天水郡,晋于此置秦州,后魏改为当亭县,隋复为冀城县。(唐)武德三年,改为伏羌县,仍置伏州。八年,伏州废,县属秦州。贞观三年,废夷宾县,并入伏羌。”明胡缵宗纂修《秦州志建置志》记载:“(秦州)西五十步曰成纪县故城(即今城隍庙基)。五十里曰当亭县故址。”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二山川》记载:“当亭故址,(秦州)西五十里。”清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一沿革山水》记载:“耤水,一名洋水,出古当亭县西境艾家川(在今甘谷县境)。”据考,北魏时秦州州治在今天水市城区,古当亭县治今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一带,今耤口镇五十里铺村为与上邽县交界处的古当亭县东部辖域。另据明胡缵宗纂修《秦州志建置志》记载,秦州西五十里焦家滩(今耤口镇五十里铺村一带)古代曾设有急递铺(金、元、明代传递文书的驿站),为古秦州二十五个急递铺之一。

耤口镇五十里铺村一带历史文物遗存丰富。70—80年代,在五十里铺村村西的堡子山山麓处台地发现了大崖顶遗址、古寺坪遗址、董家湾遗址、架板遗址、瓦窑遗址、旧庄坪遗址、庙屲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形成一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带,出土了红陶罐、尖底瓶等多件文物,证明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堡子山一带还发现了多处古墓群,通往山顶的农路旁古墓洞、墓室及人为挖掘墓道残迹随处可见,还出土了汉代著武将军金印等珍贵文物。

耤口镇五十里铺村因处交通要口,古堡尤多,基本上每个山头都建有防战乱和匪患的古堡。堡子山山顶就有本街堡、张家大山堡、何家城堡、张赵家堡4处古堡,均创始不祥,据民国《天水县志》记载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年)、宣统三年(年)重修,在战乱和匪患年代为村人筑起了一个个躲避战乱、抵御外敌的诺亚方舟。以本街堡最大,堡子呈长方形,东西长84米,南北宽44米,包括外墙占地约平方米。

五十里铺村东有交龙寺,原为龙王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八年(年)曾有一次较大维修。20世纪50年代,殿宇被拆毁。80年代村民捐资投劳重建,坐东朝西,建有菩萨殿、财神殿、圣母殿、护法殿(塑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山门及钟鼓楼,主殿菩萨殿,主祀观音菩萨。

五十里铺村旧时有商贸交易的街道,曾是过往客商歇脚的驿站。明清时店铺林立,街道两旁有醋坊、油坊、豆腐坊、粉坊、铁工组(铁匠铺)等手工作坊。戏楼(舞台)犹存,为单檐硬山顶式建筑,三开间六扇木门,门上有二龙戏珠木雕,庄重典雅。至今戏楼旁还保存有一排土木结构的瓦房,即是旧时手工醋坊,默默诉说着往日的荣华。

走进五十里铺村,主街道为南北走向,呈一字形,长米,村民住房大多将旧房拆除改建为砖混结构二层、三层楼房,也有两坡水马鞍架砖房。主街道东侧有一株高大的古槐,树围6.9米,直径2.3米,高25米,树冠直径30米,主干分为4主枝,向上又分成8分枝,冠盖如云,浓荫蔽日。据测定,树龄约年。如此高大的古槐,在全国都极为罕见,无言地见证了五十里铺村的历史和岁月沧桑,成为一代又一代五十里铺村人精神的地标和内心深处温婉的记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人依稀还记得当年难以忘怀的旧事。古槐旁还有清代修建的一条灌溉水渠——埝渠,整个埝渠呈S状,埝渠在农田灌溉、以水力带动水磨(水磨多达9处)磨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渐废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十里铺村曾作为“甘肃的大寨”一度辉煌。自年起,五十里铺村连续多年成为甘肃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甘肃日报》乃至《人民日报》—年曾80多次报道五十里铺村农业生产发展、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学大寨修梯田、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先进事迹,多次以大幅标题登载“学五十里铺大队,赶五十里铺大队”的文章,并配有五十里铺村大槐树和麦场里先麦(玉米)成串挂在架上的照片,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前来五十里铺村参观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红极一时。年,大队书记何炳彦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出席了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还参加过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合影留念。年,大队书记何根义当选为天水县县委委员,张桂兰当选为天水县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主任)。年,张玉海又代表五十里铺大队赴山西大寨大队以及陕西、宁夏等地参观学习。

天水书法家、诗人李光琦在耤口镇五十里铺村挥毫献艺天水书法家吴正元在耤口镇五十里铺村挥毫献艺天水学者、邑人张海玉在耤口镇五十里铺村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五十里铺村独特的文化魅力。耤水滔滔,岁月悠悠。风过处,日落之地留下了几多流年的印痕,演绎了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耤口镇五十里铺村全村户,人。主导产业以大樱桃、苹果等林果业为主,兼以劳务输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左右。改革开放后,五十里铺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年新一届村级领导班子上任后,高度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挖掘,邀请天水学者、邑人张海玉搜集整理五十里铺村资料,在天水日报社编辑、邑人穆飙等的帮助下,编撰了全面记述耤口镇五十里铺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村志——《甘肃的大寨——耤口镇五十里铺村》和记述五十里铺村交龙寺历史沿革与现状的专业志——《交龙寺志》,现均已完成初稿,拟收集文物和文史资料建立村史馆,依托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美丽乡村,开创五十里铺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清·王权、任承允纂修·《秦州直隶州新志》标点本,.2.

民国·哈锐、任承允、贾缵绪编纂/潘守正点注·《点注〈天水县志〉》,.6.

明·胡缵宗/潘守正辑录点校·《秦州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3.

潘守正释解·《〈水经注〉天水及周邻河流释解》,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9.

天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水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2.

张海玉编著·《甘肃的大寨——耤口镇五十里铺村》(初稿),.5.

张海玉编著·《交龙寺志》(初稿),.5.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首部《麦积年鉴(卷)》策划编撰者,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原诗词研究会、麦积区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等团体会员。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星星》《甘肃史志》等刊物,所撰《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等。

.5.1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