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历史文化综述

河南辉县是如此令人神往,好多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不能一一道来,今天我们就单来说一说辉县市境内现存的古城遗址!

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不曾有第二个县城能像河南辉县这样,县域境内,竟然有那么多的古城遗址。从目前仍旧依稀可辨的城池遗址看,至少有共城遗址、凡城遗址、山阳古城遗址、重门城遗址,至于凤头岗遗址、固圉村东城、占城等地方,是不是也是古城遗址,都暂且不论。一个小县城内,至少有四个古城遗址,委实罕见!

所以,著名诗人郭小川曾经说: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郭小川写这几句诗的时候,只是在文革时期,他感叹于辉县人民不畏艰辛,大干快上,立志改变辉县面貌的必胜决心而写了《辉县好地方》,也许他看到过辉县的青山秀水,还可能亲自到过陈家园、石门、三交口、宝泉这些风景优美的地方,然而他未必去探究过辉县历史上的光辉岁月,未必了解了辉县的厚重历史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看一看那些至今为止仍然矗立在被称为“共工故里”的辉县大地上的几座古城遗址吧!

共城遗址

辉县市区内的“共城城址”是周代共国都城遗址。现存城墙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存为数不多的早期大型城垣之一。共城城址见证了西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共和行政”以及“共和元年”的等历史时间。

现存的共城城墙据实测,位于城后村共城公园西北角的西墙长米,北墙长米,吕巷村东北角的北墙长米,拐角后的东墙一直向南沿东石河南行至文昌阁广场一带,断断续续长米,在文昌阁广场向西拐弯处,路南留下一截三四米高、十多米长的残墙,共城总面积大约万平方米。

下面闪图中的绿色阴影部分,是仍然残存尚在的共城城墙遗址,红色阴影则是最初时的全部外城墙,后来还建有内城,现在的涌金大道就曾经是内城的南城墙。

(从下面这张卫星截图中,您至少可以看到城后的体育场、体育馆,南北方向的清晖路、九山路、共和路;东西方向的共城大道、文昌大道,还有建设中的辉都花园、龙鼎生活城等,还有红圈内正在拆迁裸露着大片黄土的山悦城开发地段。)

作为实物凭证,共城遗址实证了包括共伯和代行王政以及“共和元年”等历史事件。

共伯和是西周时期卫国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当时贵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他居伯位,故人称“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间,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拥护。后来,残暴的周厉王被推翻后,各诸侯推举了共伯和代行王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共和行政”,从这一年(公元前年)开始,正式开始中国开始了历史纪元,这一年就是“共和元年”。“共城城址”是开创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新纪元的标志,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成为中国历史纪年史上的分水岭。共伯和被大家推举行政,是共和制的雏型,开创了我国民主、共和政体之先河,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厚重的一页,至今,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里,仍有“共和”二字。

(上图可以点击放大,据查证,清代直至民国时,东、西、南关的城门上,依次镶嵌有“迎曦”、“望汴”、“眺行”的匾额。辉县没有北关,只有城后。)

凡城遗址

凡城遗址位于辉县市市区西南10公里处的北云门镇前凡城村北米处,是与共城同期的辉县境内另一座古城遗址。

据清道光《辉县志》记载,凡城为周公三子(另一说是周成王周公旦的次子)伯暽凡伯的所封之国,该城址就是凡国的都城遗存。城址轮廓清晰,四周有城濠,平面布局为矩形,现存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达26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2-3米。城墙四周有护城河,其中西北角的西城河与北城河基本可见,城河宽约30米左右,城墙宽度上口约50米,下底宽约80米。四面墙上原各有一城门,而今城门痕迹已不明显。

在城内东南角北中部均发现夯土层堆积,夯筑方式为分段平夯。在城内东南部地层中出土有绳纹圜底带盖陶罐一和绳纹陶囤等,采集有缸、盆、豆、碗、板瓦、瓦当空心砖等。至迟在清代道光年间之前,凡国古城还保存基本完好,“凡城夜月”作为辉县境内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清代被列入《共城八景》。

周厉王在位时,贪欲无限,暴虐无道,民怨沸腾。凡伯是一位刚直不阿,坦荡敢言的君主,他依然作诗《板》,强烈谴责了周厉王,诗歌被收录《诗经》中,里面的名句“不可救药”成为了成语流传至今。唐太宗李世民阅读《诗经》时,被忠臣凡伯的义举所感动,写下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著名诗句。

凡城遗址为研究我国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凡国历史及早期城市建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年河南省政府公布凡城遗址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凡城晓月”为清代辉县八景之一。其余景观还有“崇山屏障”、“大山环绕”、“苏门晓色”、“百泉涌金”、“层楼挹翠”、“贞节古台”、“安乐遗窝”。此图为网络搜索所得)

凡城夜月

清光全吐白娟娟,望后犹看影蛟然。

月既有情常不晦,人频相赏更无眠。

不烦居士还留宿,莫笑妲娥别作缘。

城以凡名名最古,超凡团照一重天。

——乾隆15年辉县知县文兆爽

(年国庆节,本编和实验学校郭老师骑行北云门、姬家寨、凡城、占城、峪河、丰城、邓城、山阳等村庄时所拍的凡城照片,最后一张是凡城遗址中留存的秦砖汉瓦)

山阳故城遗址

在辉县市吴村镇的邓城、山阳两个村子之间,有一段古城遗址,那就是辉县境内的山阳故城。山阳故城有两处,除辉县吴村山阳邓城一带的遗址之外,焦作修武也有城池遗址,因为保护的比较好,还荣升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辉县的这一处遗址,则知道的人很少。这两处山阳故城,其实都是山阳城旧址,就像现在的很多地方,一个城市旁边会有另一个开发区一样,例如鹤壁市,现在就有新旧两个城区。

辉县境内的山阳故城,又叫邓城,是因为当时的守城大将是三国名将邓艾,按照当时人们的习惯叫法,又叫邓城,除此之外,还叫清阳城、浊鹿城。道光《辉县志》记载,邓城周围九里,四门尚存。可见清朝时,山阳故城还是比较完好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据一方,曹操抓住天时地利,把汉献帝控制手中,挟天子而令诸侯,经官渡大战,灭袁绍,统一北方。手下文武官员多次劝说曹操废汉称帝,曹操只说:“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意思是自己不想在历史上落下篡汉骂名,把废汉任务交给了儿子曹丕。

公元年,曹操死后,儿子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并贬之为山阳公,放逐于今辉县吴村邓城一带的山阳城。刘协在此处郁郁寡欢十四年,最后死去并埋葬在距离山阳故城五里之遥,也就是现在的修武县的古汉村,此处至今还保留着汉献帝陵。刘协被迫禅让帝位,避免了残酷的战争发生,退位后潜心当地教育,兴办学校,不失为明智之举。

现存的山阳古城遗址,最高处有12米,长50米,宽10米,较低处也高出地面2米,长约米。解放初期,这处山阳古城遗址还比较完整,后来历经大跃进、文革时期,城墙逐渐被推翻辟为耕地,甚至一些村民修房盖屋、垫圈用土,都到古城上取之,再加上裸露在阳光下,风吹日晒,日渐坍塌没落。照这样下去,仅存的这一段山阳古城遗址,也定会消失殆尽,成为一大憾事!

(山阳故城遗址是不可复得的历史残留,她孤零零的巍然矗立在辉县吴村邓城与山阳之间的旷野上,雄壮而悲催的昭示着曾经的辉煌历史,无声的述说着自己的境遇)

废邑萧条落照边,山阳遗迹是空传。

肺肠未溃尤能活,灰土已寒宁复然。

负鼎运来厚有力,考槃人去更堪怜。

因君忆得曹瞒事,铜雀台荒又几年。

——金元好问《过浊鹿城与赵尚宾谈山阳旧事》

重门城遗址

在辉县市高庄乡的大史村西北,还有另一处古城遗址,呈正方形,周长约米,西城墙和北城墙依然高耸屹立,其上还有残破的瓦片、印有绳痕的断砖等,城墙上柏林阴翳,荆棘丛生、荒草满地。这就是三国时期曹操之玄孙魏少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黜,贬为齐王之后的居住之地,古称重门城,又叫方城,人们俗称齐王宫城。

重门城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地理位置十分显赫的战略古城,是往来于安阳邺城到古都洛阳长安之间的沿太行山古驿路上的重要中转站。

这里曾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历史军事事件。

五胡乱华时期,后赵皇帝石勒与前赵皇帝刘曜在此结盟,重门城一时成为两军存放粮草和辎重的后方要地。

重门城还曾经是竹林七贤们赶着牛车逍遥走过和曾经驻扎多的地方。

魏晋时期,曹芳继位曹操、曹丕、曹叡之帝位后,同司马家族争得死去活来。公元年,司马懿死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承大权,视蔑视皇帝曹芳及其百官。后来,曹芳密授岳父血诏,令设法除掉司马兄弟,司马兄弟发现后,司马师带剑入宫,抓住皇后,白练勒死,废曹芳的帝号,将其贬为齐王后到共城(辉县)重门城居住。后来人们就把齐王曹芳居住的地方称为齐王宫。齐王曹芳就在重门城内的齐王宫里郁郁寡欢20年而终了。

从西汉末年至宋代的千余年中,重门城一直是共城辉县的一座重镇,直到辽金南侵、元末战乱才趋于衰落,风雨飘摇于明代,最后毁于清,现在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中间,重门城数次遭遇黄水河的洪水冲击,而屹立不倒。北魏郦道元注解《水经·清水》时,曾涉足重门考察,记载了重门城周围“安阳陂、百门陂、卓水陂”等名词,说明了重门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今,重门城、齐王宫等,在洪州城边缘的浩荡黄沙中,承受着呼啸的北风和羊窑河水的侵袭,都已经变作了一脉黄土!但她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印记终究是淹没不了的,她用残损破败的城墙和散落一地的砖瓦,彰显着灿烂的历史光辉,永垂不朽!

(以上图片为本编在年骑行查看大史村重门城时,所拍的照片。现存的城墙很多地方显然被多次翻动,那些城墙里面掩埋了大量的砖头瓦片,文化遗存极多。)

传说中的古城

除上述四座仍有遗迹的古城外,辉县还有多个名叫“城”的村子,例如占城、丰城等。甚至,县城东边的固村(原来叫固圉村)的一些老人,总是把本村东地的一片高地也叫做“城上”。经查资料,固村的所谓城上,实为当年魏王陵墓上的一座建筑,至于这魏王是不是就是陪葬了诸多竹书而后演绎出“竹书记年”文化发现的魏襄王呢,这有待考证!

占城实为过去的攒茅城,也是一个有名气的古代城池。只是城墙已经杳无踪影,“攒”字已经被懒人们改写成“占”字,“攒茅城”更是无处寻觅了。您若有兴趣,百度一下“攒茅”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峪河镇丰城的东南方向,有一处隆起的高地,当地人称之为“疙瘩庙”,也有人称之为“丰城遗址”。这里其实是一处堆积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及西周文化等时期的考古发掘地,断崖上有龙山文化的灰坑、房基及红烧土地坪、白灰面地坪等遗迹和种类齐全的石器、蚌器、骨器等遗物,这里曾经出土了精美的商代玉器和铜器。

凤头岗遗址的碑文里说,这里是商周时期武王伐纣时路过的重要战略要地——古戚地(史书记载的“朝食于戚,暮宿百泉”中的戚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凭证和丰富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更有人说,夏代不是找不到城池么?说不定这里就是夏朝古都!

(上图选自于自媒体“辉县部落”的凤头岗遗址图片)

一点感悟

我们常常标榜家乡是如何的山清水秀,如何的文化厚重。群山倒还蔚然依旧,因为被开辟成了一个个景区,植被也越来越好了。但水呢?白甘泉、扳倒井、柳叶泉、焦泉、卓水泉、三泉等早已断流,万古不竭的百泉已经干涸,所谓的“山清水秀”代表的只能是曾经的过去。

厚重的文化资源,倒是很多,新乡市二十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辉县市就独占了八处(曾经十分辉煌的卫辉府也只有四处),上面所列的古城中,只有共城遗址是国家级的,其他三处都只是河南省级的。

辉县地区的古代历史遗迹,代表了辉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属于共城地方文化的见证者。我们知道,文物是可以触摸的历史,是可以造福后世、恩泽后人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我们对待这些古代遗址的态度,却令人吃惊。可能是因为我们辉县的文物资源太多了吧,以至于我们可以随便“暴殄天物”!

共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辉县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太行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内涵,为包括共城文明在内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因此,重视辉县境内的文物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千万不能让珍贵的古城遗址,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于一旦!

让我们善待这些古城遗址吧!

(文章来源:共城文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